桑园围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何能利用至今?水利部答封面新闻

桑园围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何能利用至今?水利部答封面新闻

00:00
03:40

“为保护古灌溉工程,挖掘和传承灌溉文化,水利部专门制定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遴选推荐管理办法》,在灌区现代化改造中注入水文化建设政策引导,强化宣传,引导全社会更加重视灌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6月6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张世伟对封面新闻记者说。

当日,水利部举行水利保障农业生产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对于我国在保护和传承灌溉文化方面的举措,张世伟回答了封面新闻记者提问。

他介绍,2014年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启动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我国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发起国。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34处古灌溉工程入选世界名录,是全球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效益最广泛的国家,涵盖了堰坝工程、渠系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器具、排水防洪、梯田灌溉、引泉灌溉等多种类型。年代最久远的安徽芍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年代最近的也已超过300年。这些工程经受住了气候变化、人文发展的考验,持续利用至今。

为何这些遗产能持续利用至今?张世伟解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工程规划建设顺应自然规律。我国地域广阔,古人针对差异化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设不同类型的灌溉工程。比如针对大江大河一般采取无坝引水,山区溪流一般采取筑堰引水,并且通过斜向布设、拱形结构等方式有意增加堰的长度,有效增加泄洪能力,减小对自然河流影响,延长工程生命周期。比如广东佛山的桑园围工程,通过在圩堤上修建闸门,利用北江和西江的水位差以及潮差,控制圩内河道合理水位保障灌溉。再比如湖南的紫鹊界梯田及江西崇义上堡梯田,古人认识到山顶的森林植被涵养了梯田的水源,设置了梯田开发红线,实现可持续利用。

二是科学管理理念应用传承。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需要灌溉来保障农业发展,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灌溉工程的建设管理,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岁修制度,保障着工程良性运行。比如西藏萨迦蓄水灌溉系统的“措本-水女”管理制度、四川攀枝花的“班水”制度沿用至今。

张世伟指出,水利部积极利用国际会议、考察交流等平台和机遇,推介、宣传中国灌溉文化,与日本、印尼等国开展经验交流,积极组织发起建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联盟,在印尼SUBAK博物馆的永久性中国展区,系统展示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向世界讲好中国灌溉故事,保护传承中国灌溉文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