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342万名学子将走进高考考场,为各自人生的下一站寻找答案。
今年也是新高考改革实施的第十年。考生们的表现和反馈,也将给这一项牵涉亿万家庭的改革大计交上一份阶段性的答卷。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十年间,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考试招生改革的文件和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进行高考综合改革,形成了如今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特色招考模式。
回望这十年,改革的成效令人瞩目和欣喜。
改革,让高考公平公正的底色更鲜明了。
作为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社会流动渠道,高考对无数渴望摆脱身份束缚、改变命运的个人和家庭而言,是伸手可触碰的希望。这十年间,教育部持续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推动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公平,在满足最大多数考生公平的同时,也不放弃保障少数人的公平。
无论是将全国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还是增加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考入重点高校人数,都让更多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有机会迎来别样的人生。其中,单是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十年间就已累计录取近110万人。
改革,让高考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具象了。
与过往高考改革相比,新高考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科目设置、命题考查与志愿录取的全流程中。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3+3”或“3+1+2”的选科模式,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比如,上海考生除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传统高考科目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科目组合,进行“选课走班”;外语考试一年两考,择高分计入成绩。
此外,《意见》也提出,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这些举措,都让高考招生从“招分”真正转向“招人”,一改以往“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顽疾。
改革,让高考为国选材的初衷更稳固了。
近年来,为了响应社会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的现实情况,我国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每年动态调整幅度近5%,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作为呼应,这几年的高招工作连续释放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的信号,引导人才向国家重点领域聚集。
再比如,为了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从2020年开始启动实施强基计划,探索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方式,在学生入校后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强基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学术专长、善于求异思维的人才,有望填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处关键空缺。
总体来看,教育改革同经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联,在今天变得尤为紧密。而新高考改革,在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保障教育和社会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发挥了切实的作用。
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长久命题,而高考改革,则是其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但高考改革又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时代性都很强的宏大工程,关联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而找不到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的改革方案。
这也注定了全面实现高考改革的目标,仍有漫长的路要走。深度的高考改革,一定是在稳中求变,循序渐进地推进,最终惠及更多数的学子和家庭。
我们也期待,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深入,在下一个十年,中国能从高等教育大国真正步入高等教育强国的行列。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