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养臭水”风靡校园,这种“童年味道”太刺鼻

正观快评:“养臭水”风靡校园,这种“童年味道”太刺鼻

00:00
04:47

如今,中小学生的爱好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继萝卜刀、盘串、烟卡之后,一种“养臭水”的行为开始流行起来,他们甚至会在网络上分享并研究配方。而校园臭水发酵后“爆炸”的惨剧也频繁发生,现场相当震撼,破坏力也不小。有律师指出,如果臭水在学校爆炸造成损失,家长和学校都有可能单独或共同承担责任。

“养臭水”,顾名思义,就是把唾液、牛奶、胶水、蚊子、苍蝇、面包、臭豆腐等,各种令人作呕的材料放在瓶子里,加水后“养着”观察,静待瓶身“爆炸”。

作为成年人,恐怕很难理解中小学生为何会“养臭水”,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养臭水”或许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且,“养臭水”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不确定什么时候会“炸”、不确定瓶子里的材料会发生什么反应,这也让他们产生一种探索欲。

好奇心、探索欲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打交道”的结果。然而,当这种好奇心、探索欲缺乏正确的引导时,就可能转化为危险的“实验”。在社交平台上,一位学生分享,其制作的“臭水”在教室里炸开后,导致教学电脑损坏、教室在一段时间臭得不能用,甚至还引起十几名同学恶心呕吐。可见,臭水的危害程度不仅停留在“恶心”“难闻”“爆炸”,还会让人恶心呕吐,甚至致人中毒、感染疾病。

当然,“养臭水”背后不仅存在着健康隐患,更有可能涉及到法律问题。一旦因为“养臭水”导致公私财物损失或人身伤害,不仅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责任,更有可能触及刑事责任。而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并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养臭水”的行为可能涉及到法律问题,只是单纯觉得好玩、刺激。

这时候,外界干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应该与孩子进行真诚沟通,让他们了解“养臭水”的危害性,明白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鼓励他们发展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

与此同时,学校应当加强安全教育,在实验室等特定环境内引导学生做感兴趣的实验,引导他们将好奇心转化为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也应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而不是急于制止、一禁了之,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

其实,每隔一段时间,中小学生之间都会流行一种新东西,“养臭水”应该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在校园环境中,的确更谨慎一些、更敏感一些,多一些深度思考。比如,为什么中小学生通过“养臭水”满足好奇心?是不是孩子们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是否想通过“养臭水”的方式,在同龄人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家长和老师是否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疏导?

通过外在手段阻拦中小学生“养臭水”,始终是治标不治本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积极正确引导,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探索欲,才能不断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