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内多起事故,户外探险不该成为“夺命幽灵”

一月内多起事故,户外探险不该成为“夺命幽灵”

00:00
05:29

6月2日,台州黄岩区屿头乡石人峡内,一男一女两名驴友在横渡溪流时被冲走失联。4日中午,黄岩区应急管理局发布通报称,两名失联驴友被找到,已无生命体征。

在流传的视频里,人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摔倒、挣扎、溺水,却无能为力。但视频记录也能让我们有机会复盘反思,比如有专业人士指出营救过程中的问题,更多人则强调欺山莫欺水。总而言之,惋惜之外有遗憾,痛心之中有不解。

人们在设想,如果他们没有涉水,如果穿了救生衣,如果背包不在肩上,如果红衣男子先上岸,如果快点割断绳子破解“死亡V字”……所有的“如果”,都是为了寻找一线生机,希望能救人于急流。只是,“如果”越多,就意味着存在的问题越多。

当下,前因如何有待查证,后续如何尚需时间,我们不能随意评判,也不该妄下断语。目前能探讨的,或许可以更宏观一点,至少可以从这起事故中,探寻这类小众爱好背后隐藏的一些危机。

近年来,野游、探险类事故不时出现。近一个月内,媒体就报道了超7起类似事故:“一驴友陵水探险迷路被困深山获救”“厦门一男子爬山探险,被300斤巨石压住脚”“驴友深山徒步探险不慎坠崖”“江西21岁学生秦岭探险遇难”“女子‘反穿’武功山失温遇难”“穿越贡嘎山遇险,一人获救一人身亡”“4人攀登洛日依甲山,初步判断1人已遇难”……

与这些事故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户外探险中来。或许有人觉得自己不是探险,而是野游或是运动,但将自己置于未开发的野外或荒废景区,随时都有未知的风险,多少也算得上是探险。浏览一些网络平台,户外探险招募帖比比皆是,各种安利随处可见,相关照片铺天盖地。爬野山、钻溶洞、攀崖壁、探秘境,颇有一种越野越刺激越吸引人的观感。事实上,一些网络贴主打一个亲近自然,却鲜少提及可能的危险。

人们为什么要去这些地方?除专业人士的探索活动外,有些人或更多是追求一种独特性。《独异性社会》一书提到,在如今的社会,不论往哪个方向看,人们想要的都不再是普通,而是独特。在这种社会风潮之下,野外探险的独特性就自然成了一些人的追求。

以这次事故为例,雨天打卡荒废景区当然算得上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如果成功,能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抚慰、心灵上的洗涤,但这种迷人的诱惑,往往也会让一些人忘了安危,身置险境。

当然,我们梳理类似案例,不只是追问为什么,也是为了弄明白怎么做——通过探讨户外探险事故的一些共性,找到防止类似悲剧发生的可能。目前来看,户外探险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发生于未开发或被废弃的非常规地带。和这次的荒废景区类似,5月,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失温遇难的97年女孩,走的就是非景区开发的户外穿越线路,在景区管辖范围之外。

二是参与人员户外经验较少、专业知识欠缺。如2023年7月,罗布泊自驾车队4人遇难,据分析,原因或在于相关车辆因先后加劣质油和加错柴油导致“趴窝”无法继续随车队行动,随后向导驾车带着两名游客和汽车修理工在撤出无人区途中遭遇意外。

三是临时组队,默契共识不佳。如2021年,一驴友参加户外徒步,因觉得大部队行进速度较慢,决定独自一人先行登山,结果不幸遇难。

每一起户外探险事故的代价都是沉重的,每一条鲜活生命的离去都是悲痛的。在不断出现的悲剧面前,绝不能再掉以轻心了。至少,组织者要有风险意识,参与者要有自知之明,同行者要有共同目标。

户外探险不该成为死亡威胁,野外徒步不该走向生命终点。只有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铭记于心,类似的悲剧事故才能少点再少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