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办的2024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主题活动现场,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博士表示,关注“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所要讨论的不仅是土地本身,与此相关的大气环境、气候变化议题同样值得聚焦。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显示,地球上高达40%的土地已经退化,对全球约一半人口产生直接影响。自2000年以来,干旱发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增加29%,若不立即采取行动,到2050年可能影响全球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更值得关注的是,土地与气候、空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土壤恢复和保护成为一项紧迫而有价值的工作。
空气与气候治理,如何与土地环境产生更好的优化协同效益?
付璐表示:“在长期工作、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感同身受,改善空气质量、缓解气候变化,土地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环境要素。”
为何这样说?付璐用了一个直观案例展开阐述。“很多人遭遇过沙尘暴,空气里满是尘土味儿,呛鼻子、糊眼睛。沙尘天气的主要成因之一,其实就与土地相关,沙尘的发源地正是占到全球陆地表面三分之一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区域。东亚、中亚就存在大面积的沙漠、荒漠、戈壁,土地较为贫瘠。到了春季,沙尘往往成为影响当地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也会通过传输影响到更大范围,包括北京也不时会受到沙尘侵扰。比如,去年较为严重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北京城六区的PM10浓度每小时高达1449微克/每立方米,达到严重污染等级。”
付璐表示,这些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国。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报告,全球沙尘暴每年造成高达20亿吨的沙尘排放到空气中,直接导致150多个国家的空气质量水平下降,由此带来的空气污染及健康风险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更新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中,特别纳入沙尘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内容,呼吁应当重视预防和干预。
土地与大气循环密不可分,保护土壤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反过来,大气环境也可能影响到土壤质量。付璐举例,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大气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的酸雨,不但容易导致土壤酸化、贫瘠化,还有可能诱发植物病虫害,影响农作物、植物生长。
除了空气,土地系统与气候变化也存在密切联系。付璐进一步解释称,一方面,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影响着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明确指出,如不采取措施,未来气候变化对土地的影响将不断增加。
根据IPCC报告,如果全球气温升温1.5℃,旱地缺水、野火损失、多年冻土退化和粮食供应不稳定的风险都将处于高水平。升温幅度从1.5℃上升到3℃时,干旱、热浪和栖息地退化的风险同时升高。干旱、热浪、野火等又进而会间接加剧空气污染及其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说,土地问题与空气质量管理、应对气候变化三者密不可分,保护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具有协同效应。”付璐称。
严峻的形势不容忽视。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土地修复和保护、空气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数据更有说服力——我国的森林增加面积超过全世界所有国家森林面积增加的总和,“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通过在大气污染防治和酸雨治理方面的极大努力,我国酸雨面积从2005年的40%大幅下降到2020年的4.8%,对土壤质量的负面影响显著降低。“沙尘暴在经过我国数代环保人的努力下,威胁程度已经有所降低,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善也有积极作用。”付璐表示。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系列努力带来的不只是蓝天白云和净土,还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付璐介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支持北京大学做过一项关于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益评估的研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综合考虑PM2.5和臭氧暴露水平变化,“大气十条”期间预期寿命增加近2个月,“蓝天保卫战”期间预期寿命增加近4个月。由此可见,持续深度的大气治理带来显著健康效益,受益的人群也更多。
“然而,有成效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放松警惕。”付璐坦言。比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暖冬现象有所加剧,如果破坏土壤和植被的不当人为活动干扰增加,沙尘天气还是会去而复返。“所以,我们要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行动。”
对此,付璐给出建议。包括加强土地使用管理、植树造林等防治沙化措施,进而减少土地退化给空气、气候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既有助于减少荒漠化,也是能源转型的核心举措,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及排放,推动减污与降碳的协同;加强与荒漠化有关的气候服务,通过监测等科学手段,提供空气、气候、干旱和荒漠化的相关信息,为更好地预测和开展脆弱性评估奠定基础。
付璐强调,打好土地与空气、气候治理的“组合拳”,需要多方合作与共治,携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以及跨越国界的合作,有助于推动治理产生优化协同作用。”她呼吁,政府、企业、行业机构、科研院校、民间社会团体和个体在内的所有人齐心协力、采取行动,实现土壤治理和保护、空气质量改善、气候变化应对的多重效益。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