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191 丘吉尔铩羽而归,索姆河激战正酣

欧洲史话 191 丘吉尔铩羽而归,索姆河激战正酣

00:00
20:14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没多久,1915年初,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提出了攻打奥斯曼帝国的加里波利海战计划。

说实在话,这个计划本身那是杠杠滴,绝对的一个好计划,因为协约国这一边的海军实力确实要大大强于同盟国,更别说奥斯曼了,而拿下奥斯曼,那就意味着德军将四面受敌。可惜的是,和德国发动的施里芬计划一样,本来它应该是一场突袭战,最后却因为指挥官的无能,以及各部队之间的配合问题,硬是被土耳其人拖成了持久战。

咱们长话短说,这场战争从1915年2月一直打到1916年1月,英法在付出了30多万人的损失之后,不得不全面撤退,事后军事学家评论说:“整个战役里,最成功的行动就是撤退,当最后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志愿军士兵从海滩撤离的时候,甚至土耳其人都没有觉察。”这评论,相当于熊猫又点了一次外卖,损(笋)到家了,相当讽刺。

一、加里波利之战的影响

我们说这次英法协约国的海战失败,造成了很多后果,首先是丘吉尔被迫辞职,去前线当了一名小营长,等待东山再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斯曼这边带队的将军穆斯塔法·凯末尔·帕夏(Mustafa Kemal Pasa),此人一战成名,成了土耳其人的英雄。后来奥斯曼帝国解体了,凯末尔带领土耳其人又赶跑了英法的占领军,促成了土耳其的独立,并成立土耳其共和国,担任了第一任总统。因为这些功劳和功勋,土耳其议会特意给了他一个新的姓氏,阿塔图尔克(Atatürk),翻译成汉语就是“土耳其之父”。这家伙在中国直接被称为凯末尔,在很多军迷和历史迷心里,那也是大大的有名。

不过除了上面两位,我这里还想重点说一位小人物,他的名字叫托马斯·劳伦斯(Thomas Lawrence),当时的职位是一名英国少校,在协约国失败之后,他就被派到了中东地区,干啥?当造反派,他被赋予了一个光荣的使命,带领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换句话说,就是给同盟国制造一些麻烦。

那这事儿容易吗?说实话,不太难。原因是现在这个奥斯曼帝国,虽然也信伊斯兰教,但本质上,他们并不是阿拉伯人,祖上都是突厥人那些大老粗,只不过改了一个信仰,就领导了整个穆斯林的世界。

英国人在战场上被打了一个头昏脑胀,但失败之后,脑袋反而清醒了,把这事儿给想起来了,对啊,俺们可以鼓动阿拉伯人造突厥人的反啊,打仗不行,但搅屎棍这活儿那可是俺的老本行,绝对的强项。

于是乎,英国给阿拉伯最尊贵的哈希姆家族提供了大量的现金和武器,并且答应说,我们大英帝国在战争结束之后,保证帮你建立一个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阿拉伯帝国,这饼画的,那是相当地大。

哈希姆家族(Hashemites)自然是纯种的阿拉伯人,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穆德的家族,它当时的族长叫侯赛因·伊本·阿里,这家伙在得到了英国的保证之后,带着族人于1916年6月,在圣城麦地那对空鸣枪,宣布脱离奥斯曼统治,建立阿拉伯人的汉志王国(Kingdom of Hejaz)。所谓汉志,就是今天沙特阿拉伯西部广大地区的一个统称,可见阿里当时的志向也不大,没按照英国人的大饼去遐想,可惜的是,这张小饼最后他也没看着。

当时劳伦斯少校的使命,就是成为英国和这些阿拉伯人之间的一个纽带,兼任作战的参谋。此人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好,而且经过长期相处,他对阿拉伯人也充满了同情和好感。但问题是,在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当然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帝国,使用了各种阴谋诡计,拆分了阿拉伯联盟,侯赛因·阿里的儿子们也分别担任了约旦、叙利亚、伊拉克这些国家的国王,只不过全都是英国的傀儡,统一的大帝国?那是连影子都没见着。

阿拉伯人自己还没说啥呢,这边劳伦斯少校却愤愤不平起来,说好的阿拉伯统一国家,咋整得东一块,西一块的?并且还都是听命于英国的,那也没独立啊?于是这哥们四处奔走,为阿拉伯国家的彻底独立,和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大帝国奔走,最后当然是不出所料地失败了,如果他能成功,那大英帝国可真是废物到家了。

就因为这件事,劳伦斯少校愤怒地拒绝了英国国王给的爵位,过起了隐居生活。1962年的时候,中东已经彻底乱成一团,再也不可能统一之后,英国人拍了一部著名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以传记体的形式,展现了劳伦斯感人的故事,赚取了无数的赞美和钞票。

言归正传,回到一战,加里波利海战这件事的最后一个影响,就是保加利亚放弃了中立地位,下场参战了。

前面我们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就是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希腊一起群殴保加利亚的过程。自那以后,这家伙就一直蠢蠢欲动,琢磨着如何复仇。只是一开始神仙打架,它也不敢太早表态和同盟国站在一起,万一站错了队,塞尔维亚背后的俄罗斯和英国这些协约国大佬们赢了,那到时候可惨了,肯定被再次蹂躏一遍。

但加里波利战役英法的惨败,让这哥们看到了希望,这一次啊,协约国估计是真不行了,连奥斯曼这个“欧洲病夫”,废物点心都能砍死他们几十万人,那还等啥?越早下场,事后分得的利益就越大,这就是真理。

于是,保加利亚在加里波利海战之后突然宣布,自己属于同盟国,然后就和奥匈帝国联手,把塞尔维亚彻底打趴下了,塞尔维亚举国投降,剩下一小部分抵抗军跑到了希腊。

这样一来,俄罗斯帝国就等于是被包围了,不仅要和德国、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四国作战,而且那些依赖进口的物资也进不来,境况相当地糟糕。

在同一时期,也最终做出了参战决定,但选择和保加利亚恰恰相反的国家,是意大利。虽然说它和德奥两国有一个三国同盟,同盟国这个称呼就包括了意大利,但它在开始的时候,和保加利亚一样,也是骑墙观战,当缩头乌龟。

按道理说,它在英法失败之后,即便想加入战局,那也应该以同盟国身份下场,为啥事实却是意大利退出了同盟国,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呢?这里面的原因也不复杂,首先意大利对地中海的海军实力情况很清楚,它知道英法虽然加里波利海战失利,但那俩货的实力依旧很强大,最终鹿死谁手,还真很难说;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英法俄三国在1915年5月,和意大利签署了一个秘密的伦敦条约(Treaty of London,1915),条款很清晰,只要你们这些吃披萨的反水,战争胜利后,你们将得到大片的土地,有多大?按照这份协议,地中海沿岸的所有重要城市都将属于意大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这么大的利益诱惑之下,什么盟约都不好使了,意大利拔出刀来,一转身对着奥匈帝国就冲了过去,气得奥匈一边跳脚大骂,一边对着意大利军队就是一顿狂扁。

结果就是,意大利人拔刀的速度不慢,失败的速度更快,30万意大利人在第一时间,或死或伤,丧失了作战能力。不过前面也说过,奥匈帝国的军队现在也不是什么精锐之师了,反攻意大利,他们也做不到,两国就此陷入了胶着状态,在边境你来我往地厮杀,打了两年多,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是谁也奈何不了谁的状态,用东北话说,这仗打得是磨磨唧唧的。

就这样,在1915年夏天来临之前,欧洲所有强国全都卷入战争,眼瞅着战事陷入了胶着状态,奔着持久战去了,德国人是相当地着急,因为这就意味它必须两面作战,东有俄罗斯,西有英法,真正的鸭梨山大。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参谋总部决定改变作战计划,集中兵力,先把俄罗斯打残。于是,1915年6月,德国和奥匈联军一共18个师协同作战,分两路进攻俄罗斯,在接下来的8个月里,俄罗斯损失了170万的军队,并且全线撤退到白俄罗斯以及德涅斯特河一带,德国彻底占领了波兰地区。

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愤怒之余,把俄军前线总指挥,也是他的亲叔叔尼古拉大公撤职,自己跑到前线亲自担任总指挥,当然,这哥们干得还不如他叔叔。只不过他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德国人,想让我尼古拉投降,门儿都没有啊,你们做梦去吧。

二、“无限制潜艇战”和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

有一个小插曲这里要说一下,那就是为了封锁英国,切断它的海洋补给线,德国在战争一开始,就实行了一种叫做“无限制潜艇战”的规则(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它说只要是向不列颠岛行驶的船只,一律会遭到德国潜艇的攻击,事先没有任何警告。

之所以叫做“无限制”,是因为几百年前,自从英法这些国家抢劫西班牙的运宝船开始,欧洲就有一条规矩,那就是抢劫作为一种“高尚的”职业,可以,但要有“限制”,他们这些绅士称为奖品规则(Prize Rules)。这个规则就是要先警告,等着对方放弃抵抗,任由你搜刮,但你必须要留下人家的性命,只有在对方顽固不化,拼死反抗的情况下,你才可以动手杀人。

英法就是在这样的规矩下,才能在内心以绅士自居,行动上理直气壮地抢劫西班牙珍宝船。

但现在德国人说了,俺的潜艇大军就不遵守这个规矩了,因为我若是警告你,潜艇就要上浮,我一浮出海面,就是活靶子,那还打个毛,所以,我不警告,等于是没有了“限制”,这就叫做无限制潜艇战。

当时英国有一艘豪华的远洋客船,叫卢西塔尼亚号(RMS Lusitania),专门跑大西洋航线的,也就是在英美之间运送富人。这艘船是1903年完工的,在完工的当年,是世界上最快,最大的邮轮,也正是因为这个记录,刺激了英国另一家邮轮公司决定建造更大,更豪华的邮轮,那家叫白星航运的公司一共建造了三艘比卢西塔尼亚号还大的轮船,其中的第二艘在1912年4月下水首航,目的地是纽约,乘客也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顶级富豪,不幸的是,出门前没看黄历,啪唧一声,一头撞在冰山上,沉没了,它的名字叫泰坦尼克号,当初就是为了和卢西塔尼亚号较劲而建造的。

1915年的时候,卢西塔尼亚号依旧在大西洋上航行,十几年如一日,沉默而忠于职守,只是最近三年,每次经过泰坦尼克号沉默之地,它可能都要鸣上几声汽笛,和那个躺在水下的同伴打一声招呼,它当时绝不会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去陪伴对方了。

这年的5月1日,卢西塔尼亚号根本就不管德国人的反复警告,依然从美国纽约出发,满载1959名乘客和船员前往英国的利物浦,大多数船上的人都认为,这船的速度快,设备也先进,还挂着美国国旗,装着美国富豪,德国的潜艇应该发现不了,即便发现了,也不会打,不敢打。

结果大家现在也都知道了,卢西塔尼亚号最终还是被德国U2潜艇盯上了,一枚鱼雷之下,沉到了海底,1100多人丧生大海。

事情发生之后,美国自然是连抗议带指责,奥匈和奥斯曼也觉得大哥做的实在有点过份,咱们都是“绅士”啊,咋能干这种事?在内外的巨大压力下,德皇威廉二世随后宣布取消了无限制潜艇战。

美国人这时候也见好就收,闭上了嘴巴,双方依旧是和平共处的局面。除了给德国人一个面子之外,美国人之所以不吱声了,很可能还有两个原因在里面,第一个是现在很多历史学者质疑的,卢西塔尼亚号的被击沉很可能是英国人的一个阴谋,首先这艘船在那一天很罕见地没有悬挂任何旗帜,在海军没有护航的情况下,就开进了德国事先警告的区域;其次德国潜艇只发射了一枚鱼雷,可这艘超级大船却在18分钟内就沉没得无影无踪,当事人说船体产生了剧烈的爆炸,那就只有一个可能,船上有大量的军火弹药,而英国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拉当时保持中立的美国人下水。

另一个美国人选择沉默的原因可能是利益。这时候大战正酣,各国急缺各种物资,老美刚刚尝到了作为中立国大卖特卖的甜头,赚钱比打仗要好上无数倍,这个道理就算原来不懂,现在也懂了,那为了死几个人就放弃生意,下场打仗,实在是划不来。

当然,卢西塔尼亚号被击沉留下了一个伏笔,我们后面很快就会说到。

三、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言归正传,让我们再次回到一战战场。当时间进入1916年时,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Falkenhayn)觉得东西两线这样长期消耗下去,对德军实在是不利,必须展开以消灭对方主力为目的的大规模会战。

可是你想会战,对方要是不和你打,躲着你走,那还战啥?所以必须找一个对方从战略和心理上都没办法舍弃的地点,这样的地点虽然不多,但是也不少,挑三拣四之后,德国人最终选择了凡尔登(Verdun)。

凡尔登当时只是一个小镇子,只不过因为是通往巴黎的交通要道,这里驻有法国重兵。同时,它还是高卢这个民族的发源地,类似于我们的河套平原,无论如何,法国人都不可能主动放弃这里,那自然就成了法金汉眼中最理想的决战之地,他计划在这里让法军“流尽最后一滴血”。

1916年2月21日,德国动用了1200门大炮,在9个小时内,对着凡尔登和它周围四十公里的狭小范围,发射了100万多枚炮弹,一战中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开打(Battle of Verdun)。

炮弹之后,就是德国皇太子亲率大军以火焰喷射器和毒气弹开路的进攻。开始的时候,法军被打懵圈了,阵地连连失守,危急时刻,法军的总司令霞飞任命一名60岁的老将担任前线总司令,此人名字叫菲利浦·贝当(Philippe Pétain)。

贝当上任之后,一方面准备有效的抵挡,一方面拼死力气,开辟了一条巴勒迪克-凡尔登公路,组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汽车运输,3900多辆汽车日夜不停地奔走在公路上,一周时间,把19万士兵,还有25000吨的物资,送上了凡尔登前线。

可不幸的是,贝当的这种搞好后勤,全力防守的策略,居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法国人形容为“谨小慎微”,不思进取,老爷子干了三个月就被解雇了。但一战结束之后,大家一复盘,都觉得贝当是对的,如果那时候去和德军死磕,法军还真可能“流尽最后一滴血”,在这里彻底完犊子。

法国人幸运的是,他们换人的同时,德国也把法金汉赶下了台,前面说过的那个坦能堡战役最高指挥官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成了德军的最高指挥,严格来说,这是一场类似政变的权力转移,此二人在后来的很长时间把控了德国的最高陆军指挥部,甚至架空了威廉二世和德国首相。

学过数学的都知道,正所谓负负得正,两边因为政治原因都换了人,原来的战略战术都被废止了,就导致了凡尔登这地方陷入了胶着状态,换句话说,双方都准备另外出大招了。英法统帅部在仔细思考之后,决定在巴黎北边的索姆河附近对德军展开反攻。

7月1日,一战中最惨烈的索姆河战役打响(Battle of Somme),协约国英法联军在费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将军的指挥下,从7月份到11月份,前前后后投入了98个师,297万人,2000多门火炮,对着德军的索姆河阵地发动了狂风暴雨一样地进攻。

虽然德军的防守部队只有不到150万人,相当于英法联军的一半,但由于福煦的进攻套路实在是太老土,始终是先打炮,然后步兵跟着自己一方的炮弹落点进行集群冲锋,这就让德军防守起来比较容易,为啥?因为当时已经有了对付集群冲锋最有效的武器,机关枪。这玩意最喜欢的就是一排士兵集体冲过来,前面说的“士兵像麦子一样成排成排地倒下”,就是记录这场索姆河战役里面英法联军的惨状的。

到了9月份的时候,英军在自己最新式武器坦克(Tank)的护佑下,终于突破了4公里,就在前线士兵欢欣雀跃,觉得马上就要把德军全都碾死在壕沟里的时候,一抬头,发现自己这边所有的坦克都报废了,再一扭头,屁股后面一辆新坦克也没瞅见,为啥?因为当时英国一共只有18辆,全都被德军打残废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以当时的技术和生产力,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地生产坦克。不过呢,也正是这一战,让德国人学会了如何制造坦克,也马上摸索出了一些对付这种“大铁车”的办法。

就在英法德同时在凡尔登和索姆河两地厮杀,难解难分之时,英国人给盟友俄罗斯发去了鸡毛信,请求俄罗斯在德国背后搞点儿事儿,弄出点大的动静来,减轻英法在西线战场的压力。

前面说过,这时候的俄罗斯刚被德国打残不久,损失了170多万士兵,连沙皇的叔叔都被撤职了,可谓是元气大伤。面对英国的鸡毛信,它救还是不救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多啦天天

    战争扭曲了很多人的性格。

  • 水禾田田

    被出卖的劳伦斯少校,拒绝受爵绝对值得一个大大的“人”字,电影好看,拍摄地_瓦伦蒂沙漠非常壮观👍

  • 汤圆缘

    枫落白衣老师讲得太好了

  • adstory

    《阿拉伯的劳伦斯》,看后很让人挠心失落。赞叹劳伦斯的国际主义和博爱人文精神,也为他感到深深的遗憾。看透了政治阴谋,隐居是个不错的选择..

    AI小书童 回复 @adstory: 小主人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呀,那种被现实所迫的无奈与挣扎,我们都曾有过。小书童衷心希望你能重新振作,坚强面对哦~

  • 听友235227674

    欧洲史话啥时出书?美国史话,细说五千年都买了

  • 爨籋龘

    哈哈

  • 听友195378008

  • yuannannan_7l

    沙发🛋️

  • 金钰珏

    惨烈

  • 晨钟暮鼓SH

    劳伦斯还挺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