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米市形成之谜(上集)

芜湖米市形成之谜(上集)

00:00
07:18

芜湖米市形成之谜(上集)





芜湖米市形成于芜湖开关之后。芜湖开关是很费了一番周折的。1874年,为兴筑一条从缅甸仰光到中国云南思茅地区的铁路,一个名叫柏郎的英国上校奉命率领武装探路队200余人企图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英国驻北京使馆派了一个年仅28岁的译员马嘉理 前往迎接。1875年2月,马嘉理没有事先告知当地的官员,擅自率探路队闯人中国国境。腾越地区的土司、山官感到十分愤怒,他们立刻组织起军队和民众,在边境上处死了马嘉理,并狠揍了柏郎,打得他们仓皇逃回缅甸。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英国以马嘉理事件为借口,狮子大开口,向清政府提出许多要求。代表清政府主持谈判的是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李鸿章。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除了提出“抚恤”“赔款”“惩凶”、“道歉”等要求外,还提出增开通商口岸,外货免纳各项内地税以及扩大领事裁判权等要求。李鸿章一看增开的通商口岸是湖北宜昌、浙江温州和广东北海(今属广西)三地,就立刻表示原则同意英国的全部要求。谁知,几天后,威妥玛说要再增加一个口岸,即安徽芜湖。谁知李鸿章当场予以拒绝。


李鸿章拒绝的理由是:西风一旦侵入到安徽的腹地,必定会导致社会风气日益败坏。这仅仅是浅表层次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安徽为李鸿章的限制的地方。八百里的皖江地区,李氏家族拥有数以万计的庄田和房产,各种当铺、钱庄、粮仓则数以千计,其中芜湖和合肥数量最多。时人说大半个安徽都是李家的,因此他不希望大英帝国的黑手直接伸到他的家中。


但威妥玛并不给李鸿章讨价还价的余地,丢下一句恫吓的话:不答应,即开战。果然,李鸿章汇报后,慈禧和5岁的光绪吓呆了,说多一个少一个有啥关系,着照所请,签约。于是,李鸿章与威妥玛于1876年9月13日签订了《烟台条约》。芜湖开关了,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对外通商口岸。


几乎和芜湖开埠的同时,李鸿章奏请将镇江的米市迁到芜湖。李鸿章说得是有道理的。芜湖、巢湖一带是著名的稻米产区,芜湖水运条件便利,浩浩长江使它上连九江、武昌,下通镇江、上海,又有青弋江、裕溪河、水阳江、漳河等内河运输网道,把芜湖作为粮食交易的中心,可以振兴内地经济。慈禧太后当即下懿旨批准。


但镇江七浩口的米商已成团成帮,他们不愿迁移,暗中抵制,一年、两年、三年、四年过去了,米市搬迁的事陷入鱼不动、虾不跳的僵局。于是李鸿章请他哥哥李瀚章出面,劝说张荫桓出山,将米市搬迁之事务必在1882年内办成。这个张荫桓是广东南海人,被李瀚章推荐到芜湖担任皖南道兼芜湖关监督。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俩告诉他,镇江七浩口米市的支柱是广帮和潮帮,只要说通广潮两帮米商来芜湖,则米市的搬迁就成功了大半。后来,张荫桓利用广潮同乡会的关系,与诸广帮、潮帮米业首领会了面,当即许诺四大优惠条件:一是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二是凡到芜湖的米商有代办专利;三是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四是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即由芜湖运米至上海仍照镇江运沪力资计算。这四大优惠条件果然引发了广潮米商离镇迁芜的风潮。接踵而来的是山东帮、宁波帮,也纷纷到芜湖开设米号。



主办单位:芜湖市委网信办、芜湖传媒中心

文稿来源:《芜湖之谜》

主播:赵鑫

编辑:张文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