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地下古城之谜(下集)

南陵地下古城之谜(下集)

00:00
04:15

南陵地下古城之谜(下集)



上集说到,1984年,南陵县先后发现“古铜矿遗址”和“土墩墓群遗址”,在这两个遗址的附近,应该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专家们一致推测:古城遗址极有可能在南陵千峰山东侧的先进村一带。


事实也正如他们的推断。当昔日南陵县石铺乡先进小学附近一些农民把一片片从牯牛山空地上采集到的碎陶器送到专家手中时,他们的眼里流出了激动的泪花。因为科学鉴定这些出土的陶片与千峰山土墩墓群和大工山江木冲古矿冶遗址发掘的陶器属于同一时代。于是,专家们来到牯牛山现场调查,寻觅到古护城河的遗迹。经过测量,这片平坦之地高于周围田地约2米左右,是平原中一块突兀耸起的高地。这少见的现象更使他们对这里就是古城所在地充满了信心。这一认定不久便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首肯。


如此大面积的遗址不可能全面发掘。于是一种新型的考古技术便走上了历史的前台。这种技术叫做卫星遥感考古。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遥感实验室刘树仁教授牵头,联合省地质遥感应用中心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借助这一新型科学技术对牯牛山进行了全面的遥感航拍,一座地下古城于是尽现端倪。


古城由4个高台组成,四周分布着4条水道,显然是古城的护城河,西南有进水口,东北有出水口,形成有规则的长方形,长约900米,宽约750米。最高最大的台地为主城部分,其余为辅助城。每个台地之间有水道隔开,索桥相连。水道与外围护城河相通,护城河宽约20—50米,虽历经数千年沧桑,部分护城河段淤塞,但大部分护城河至今仍以河道或水塘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古城有主次之分,功能有别,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从而达到了既可防御又可进攻的目的。古城四周有人工堆建的夯土城墙,现仍有残垣保存。城内用土墙草顶筑造的千万间房屋分列两边向前延伸。街心大道用鹅卵石铺就。吴国的先民们充分利用了本地水资源优势,“以水为路,以船为车,以桥相连”,使古城成为“水城”。整个古城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专家们估算,这座城邑当时至少生活居住着万余人。这在人口并不密集、人口数量并不多的古代,已是相当地繁华,其规模和布局在当时应当排进大城市的行列。


主办单位:芜湖市委网信办、芜湖传媒中心

文稿来源:《芜湖古今》

主播:海王星

编辑:张文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