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从测试标准和保障体育教育的质量上做文章,才能真正消弭广大家长和学生的“体考焦虑”
据央视新闻周刊报道,今年多地参加体育中考的考生,紧张感都有所降低。主要因为这些地方的中考体育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达到良好就满分。比如,男生1000米跑到4分05秒,女生800米跑到3分55秒就能拿到满分,而以前,这样的成绩只能拿到良好。
去年11月,北京宣布,在2024年中考现场考试评分标准中实行“良好即满分”政策。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解释该政策时强调,应试和分数绝不是目的,而是以此为载体,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也就是说,降低体育考试的标准,不是“放水”,也不是降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正相反,这是要引导家长和孩子把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将它当作应付考试的一种手段。
如此革新很有必要。近年来,体育纳入各地中考,分值比重也在增加,体育的重要性提高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地方体育中考的“应试”倾向加剧,考前突击训练、辅导班过度训练等,反倒增加了学生压力。
就在不久前,一些号称可以帮助参考学生提高体育考试成绩的氮泵类产品又“重出江湖”。这些所谓的“体考神器”,是一种富含咖啡因、各种维生素以及部分能量物质的运动补剂,未成年人尤其是初中生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
家长未必不了解“体考神器”的坏处,更不是不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之所以会选择“铤而走险”,说到底还是因为在体育考试的指挥棒下,每一分成绩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前途。在这样的焦虑情绪之下,部分家长和孩子错误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这无疑是公众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不仅如此,过于注重“应试”还催生了部分与体育考试相关的灰色产业。比如,此前有多地网友爆料“中考专用绳”的情况,每根动辄上百元,引发广泛关注。可见,必须从测试标准和保障体育教育的质量上做文章,才能真正消弭广大家长和学生的“体考焦虑”。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在积极行动。比如,深圳把不同年级段的体测成绩、体育课大课间的参与情况等,都纳入了过程性评价中,希望让学生重视日常的锻炼,而不是考前应试突击。与此同时,体育教学也进行了调整,今年春季学期起,深圳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都开设1节体育课,从一年级到初三的深圳学生,每天都将和体育课准时相约。
这样的政策优化值得点赞,从鼓励体育锻炼的角度看,考试并不是目的,形成一种运动习惯才更有必要。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学习、复习、巩固、强化和提高。只有和体育课“经常见”,而不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才有可能让孩子们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但也要看到,体育课的落实也可能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比如学生的在校时间毕竟有限,又比如现在专业的体育教师仍存在一定缺口。所以,体育考试的标准变化只是系统工程中的一环,要让学生们真正爱上体育锻炼,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政策,这离不开改革的魄力和创新的精神。
体育课不是可有可无的“副课”,体育锻炼对于一个孩子的塑造也是全面的,参与过程中,除了健康的体魄,还能锤炼出乐观向上、直面困难的品格。比起应付考试,通过种种手段获得“高分”,让每一个孩子以更轻松的方式破土而出,尽情挥洒汗水和青春,才是体育教育的真正意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