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之际,让我们缅怀七十多年前在延安保育院、托儿所为培育红色后代付出心血和生命的革命老前辈。
下面重点讲述一下军委三局托儿所的艰辛历程。
中央军委三局托儿所,建于1946年革命圣地延安,70多年来血脉相连,薪火传承。
一、延安初创阶段:解决通信干部后顾之忧,一切为了保障红色通信后代健康
抗战后,军委三局担负保障中央军委对全军战略指挥的通信任务更加繁重,为了解决军委三局机关和军委通信总台等单位后顾之忧,1946年初,军委三局副局长刘寅,传达了中央妇委康克清、蔡畅关于军委三局可单独建托儿所的指示。
上图为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副局长王子纲、刘寅、办公室主任周浣白,以及王诤之子王苏民、刘寅之子刘晓南。
1946年春,军委三局托儿所在裴庄成立。
这是延安当时继中央保育院和军委保育院之后的第三个托儿所。
托儿所首任所长吴文瑜,1936年参加革命,陕甘宁边区首届妇联执委、军委三局办公室主任周浣白的夫人。
当时生活物资极端匮乏,经常要面临断供的困境,孩子是最优先照顾的对象。三局排除各种困难,逐渐保证了孩子们基本供应。上图为托儿所工作人员与十多个孩子的合影。
托儿所在裴庄窑洞的院落,背靠黄土坡,门前只有能放柴火的小院,没有院墙围栏,地势狭小,环境闭塞。三局积极为其改善住房和活动条件。上图为军委三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裴庄,中排左一为吴文瑜。
托儿所孩子有个共同的名字:延安娃。上图为吴所长为托儿所孩子们分糖果。
上图为托儿所的几位工作人员,都是老红军战士。
二、撤离延安转移跋涉阶段:行军辗转三千里,历经两年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伤亡
1946年蒋介石准备大举进攻延安。毛泽东决定暂时撤离延安。为保证孩子们安全,中央决定托儿所1946年底提前撤离。
“娃都是革命的娃,娃的事比天大。”周恩来等军委首长前来看望中央军委三局托儿所时,深情嘱托道。
吴文瑜所长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几十名幼儿安全撤离延安和行军安全。这些孩子都是革命后代,一旦落在国民党军手上,后果不堪设想。
吴所长与托儿所工作人员,跟随中央后委机关和军委机关,带领孩子们风餐露宿,躲过重重危险,长途跋涉。
那时,年幼娃娃孩子们放在小驮床、小驼筐里,拴在骡马背上一边一个,或大人抱着走,大点的孩子骑毛驴、骡子、骆驼,人背马驮,或者徒步跟着走。
后来人们比喻为“马背摇篮”。
除去翻山越岭的艰辛,还要防备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敌机的狂轰滥炸,并随时预防可能发生的疾病,可谓困难重重。
最惊险的时刻,要数登船东渡黄河。
敌机不断扔来炸弹,河里溅起浪浪花,不时看见河岸被炸死的牲口等。
凌晨时分,胡宗南的军队就要追上来,胡宗南部队扬言,绝不留下红军的根……。
当时渡黄河仅有一些老旧的木船,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和当地老乡,踩着木板摇摇晃晃的一个接一个快速将孩子抱上船,确保孩子从黄河东岸碛口上岸,闯过了东渡黄河遇到的最大危险。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着“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在”的誓言。
东渡黄河后进入山西境内,行军中孩子们主要坐在骡马车上的“架窝子”里。
他们白天休息、晚上“行军”,不走大路,根据敌情相机而行,风雨无阻,辗转于千沟万峪、崇山峻岭之中。
上图是1947年在山西行军途中的部分孩子,他们均为1945年前在延安出生的娃娃。
当时托儿所的娃娃大不过六七岁,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托儿所随军转战三千里,创造了没有一个孩子掉队、没有一个孩子伤亡的奇迹。
1947年4月,军委三局托儿所,跟随中央后委机关,经过数月长途跋涉,抵达山西临县孙家沟。上图为孙家沟旧址。
军委三局及军委无线电总台进驻孙家沟。上图为1947年军委总台部分人员在孙家沟合影。
上图是在孙家沟的军委三局托儿所孩子们。
到孙家沟后,随着条件的相对改善和环境的稳定,托儿所逐渐由日托发展为全托。
1948年4月,托儿所跟随中央后委机关离开山西临县,又开始了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向河北平山县出发。
在陕、晋、冀两年半的行军路上,托儿所娃娃们的数量在毛驴、马背、骆驼上的筐筐里不断增加。
上图为在孙家沟托儿所里1947年——1948年出生的乳儿。
1948年行军路上,托儿所大班的孩子在野外山坡上欢乐地唱歌。
1948年7月中央后委等抵达河北平山县,军委三局托儿所随三局进驻平山县通家口村。
1948年10月在平山县,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副局长王子纲、刘寅,与华北军区通信处领导钟夫翔、林伟合影。
上图为托儿所抵达平山县通家口后,吴所长与部分工作人员在一起。
上图为托儿所的老师在组织大孩子们学习和游戏。
1948年夏,天气炎热,孩子们在院子里长餐桌上吃饭,工作人员自制了大扇子为孩子们扇风。
托儿所几个大孩子在平山县滹沱河玩耍。
上图为1948年夏,孩子们在院子里唱歌。
1948年盛夏周恩来副主席和邓颖超,冒着酷暑到通家口村三局托儿所指导工作看望孩子。
三、进驻北京阶段:培育祖国花朵,让我们荡起双桨
1949年3月,军委三局托儿所随中央后委机关等离开平山县。3月23日军委三局进驻北平西山八大处。
军委三局托儿所设在——八大处王家花园。
上图为托儿所小班的孩子在摇船玩耍。
上图为1949年儿童节,吴文瑜所长在托儿所庆祝活动上讲话,并组织孩子们表演节目。
孩子们在表演节目。
上图为1949年秋,托儿所举办开运动会,老师组织小班孩子们准备赛车。
1952年托儿所的女孩子在表演。
1952年托儿所的男孩子在表演。
1952年年底,军委三局托儿所迁至军委通信部大院——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0号至今。
上图为1952年春,军委通信部部长王诤和部办公室主任周浣白,送三名托儿所老红军战士复员回乡时的合影。
如今,经几十年发展沿革,该托儿所现为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隶属的——红星幼儿园。
回顾历史,从延安创办、辗转陕北、东渡黄河,到跟随至山西临县、河北平山,最后安全抵达北平八大处,军委三局托儿所堪称红色摇篮。
战争年代,托儿所保育员为了保护革命火种,无畏地守护着每一个孩子,为军委三局完成通信保障任务做出了特殊贡献。
追昔抚今,我们应继承军委三局托儿所光荣传统,让“马背摇篮”精神代代相传。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