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为什么说越提倡什么就越缺少什么?

027:为什么说越提倡什么就越缺少什么?

00:00
13:14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越提倡什么就越缺少什么?越强调某一个东西的重要性,就说明这个东西在人们心目中越不重要。比如我们都在强调要尊师重教,要提高教师待遇,就说明教师待遇不高,不被人们重视。一个单位老是要评选表彰什么先进人物,就说明这个单位人们普遍不先进。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请看《道德经》通行版本第十八章,老子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是《道德经》通行版本的文字,老子列举了四种现象,分析了各自原因。

老子不愧是一个洞察世事的高人,他总是能从表象看出本质,从结果看出原因,这个本质往往就在表象的反面,这个原因也往往就在结果的反面。

先看第一种情况:“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废弃了,于是就有了仁义。什么是“大道”?大道是指自然社会的本来样子,天地自然本来就有的公平准则、公平秩序。为什么要提倡仁义道德?就是因为社会不讲仁义道德了。为什么社会不讲仁义道德了?就是因为“大道”被废弃了,社会政治的公平准则、公平秩序被抛弃了。由此可见仁义道德的存在,反而证明世界没有大道了。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义礼乐,就是因为当时礼崩乐坏,道德沦丧,所以孔子才四处奔走,倡导仁义,克己复礼。要说起来仁义是好的,倡导仁义是对的,老子为什么说是大道被废弃了?这就是老子的超人之处,他看到了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比仁义更好的是大道,大道是自然社会的正常次序、公平法则。如果大道存在,天下人自然而然就仁爱和谐,何必还要去提倡什么仁义呢?所以说与其提倡什么仁义,不如恢复大道,恢复自然而然的公平次序。

再看第二种情况:“智慧出,有大伪。”智慧出现了,于是就有虚伪。这里的“智慧”是指机巧,小聪明。“大伪”一般解释就是大的虚伪,“伪”有虚伪、伪装、欺诈的意思。在今天看来,智慧是好的,机巧、小聪明也没有什么不好,但老子看问题很透彻,原本天地自然和人的本心是淳朴的,不需要什么机巧、聪明、智慧,如果出现所谓聪明智慧,那就说明整个社会有“大伪”。比如当今书画界为什么会有各种临摹机巧出现,说明社会上有卖买字画的需求,为了赚钱,发明各种技术,用尽心机,坑蒙拐骗,说明社会已经人心不古、不淳朴了。所以“智慧出,有大伪”,深层次的理解,是反对人为,“伪”的本义是“人为”,这个字的结构就是单人旁加个“为”字,意思就是人为,是人做的,而不是天然的。所以这一句说明老子是在反对人为,主张要回归无为。人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聪明,就是因为不按照天地自然之道来作为,而是按照自己的欲望来有为。这种所谓的智慧其实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在于不人为,在于顺其自然,无所作为。所以说与其各种聪明智慧出现,不如世人都真诚、都返璞归真、无为而治。


第三种情况:“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不和睦,于是有孝慈。什么是“六亲”?就是六种亲属关系,说法不一,《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姊(父亲的姐妹为姑,自己的姐妹为姊,同姓)、甥舅(母亲的兄弟为舅,自己姐妹的子女为外甥,异姓)、婚媾(妻子的家属)、姻亚(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汉书》说的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老子》这里讲的六亲是父子、兄弟、夫妻。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为什么六亲不和睦,才有孝慈?老子叫我们要反向思维,为什么要提倡六亲和睦?不就是因为社会上子不孝父不慈、夫妻不和谐、六亲不和睦了吗?如果家家都六亲和睦了,哪里还需要讲什么孝慈不孝慈?所以老子的意思与其提倡家庭孝慈,让某些人评为孝慈模范,还不如回到父子、兄弟、夫妻的本心,回到六亲和睦的本来状态。

第四种情况:“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混乱了,于是就有忠臣。为什么会有忠臣出现?就是因为奸臣当道、国家太昏乱了。本来做臣子的就都应该忠诚,都应该是忠臣,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尤其是在乱世的时候就会有忠臣和奸臣对立出现,在乱世的时候才比较容易识别是忠臣还是奸臣。反过来如果很容易识别忠臣还是奸臣,也就说明国家混乱了。所以与其出现所谓的忠臣,不如国家就不昏乱。

总结一下以上四种情况,就是《老子》的通行版本:“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可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汉初的帛书本,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战国时期的楚简本,这两个版本文字和通行本不同,写的是:“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这个“安”字是什么意思?“安”字放在句子开头,有哪里的意思,是反问句。比如李白的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我不能欢心笑开颜!如果这么理解,“大道废,安有仁义?”意思就变成大道废弃,怎么会有仁义?跟“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恰好相反。显然把“安”理解为怎么是不妥的,其实“安” 通“乃”字,“故大道废,安有仁义”也就是“故大道废,乃有仁义”,意思是大道废弃了,于是有了仁义。后面也一样“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意思就是“智慧出,乃有大伪;六亲不和,乃有孝慈;邦家昏乱,乃有贞臣。”这和通行版本的意思是一样的。

表面上看,老子否定仁义、智慧、孝慈、忠诚,是对孔子思想的否定,因为孔子恰恰就提倡仁义、智慧、孝慈、忠诚,但实际上老子和孔子并不矛盾,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要社会的公平、公正、和睦、和谐,只是孔子强调要建立社会的公德,要人们遵循伦理道德、行为准则;而老子则主张直接回到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清净无为的本然状态,反对提倡仁义、孝慈这些表面的做法。孔子是从正面说的,老子是从反面说的。老子认为人的自然之性(本性)就是清静无为的,本来就不会有那些不忠的、虚伪的、混乱的现象,只有彻底回归自然大道,才不会什么仁义、智慧、孝慈、忠诚这些表面的东西。总的来说,老子和孔子的目标还是一致的,只是老子比孔子更加彻底一些。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回归自然大道呢?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14194pvgf

    各位老师课程文字版在哪找?怎么找不到了

  • 谦谦君子92

    表象的背后是本质,本质要从反面探究;结果的产生在于原因,原因要从结果的反方向来分析。要有反向思维,要回归到出发点,要以本来状态、自然规律为准则,不要被私欲所迷惑,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

  • 听友391847319

    30集以后就没有更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