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189 阴差阳错皇储薨,盘根错节大战起

欧洲史话 189 阴差阳错皇储薨,盘根错节大战起

00:00
21:22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了20世纪初的两次巴尔干战争,让塞尔维亚人是恨透了奥匈帝国,也是,谁要是天天堵住你家大门,不让你出海远航,还琢磨着让你家里面鸡犬不宁,你也会恨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份仇恨带来了什么。

时间一转眼,到了1914年,就在这一年的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也就皇太子,将来要继承皇位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来到了波黑的首府萨拉热窝。

这位斐迪南大公是当时奥匈皇帝约瑟夫一世的大侄子,那为啥这个大爷要选大侄子当皇储,自己没有儿子吗?答案是有,但死了。要说这位大爷皇帝也实在够悲催的,除了迫于内外压力,整出一个二元的奥匈帝国,和匈牙利共治很郁闷不说,家庭内部也是哀声一片,虽然娶了“世界上最美的皇后”茜茜公主,但没等到“老来伴儿”的时候,这媳妇就被反动派给刺杀了,横尸街头,而他的亲弟弟跑去墨西哥当皇帝,又被起义者一枪给崩了,最疼爱的小侄女哪儿也没去,就在家里的宫殿跳个舞,还被烟头点燃了裙子,活活给烧死了。最后就是本来应该继承王位的大儿子,没有刺客,没有起义者,也没有烟头,这孩子却把自己整死了,四个字,为情自杀。

所以,20世纪初的奥匈皇帝约瑟夫一世本质上,就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万般无奈之下,这个继承人的位置就轮到了他的大侄子,弗朗茨·斐迪南。本来小伙子品行端正,勤于政事,能力虽然不突出,但足够用了,也挺受约瑟夫一世喜欢的,但偏偏这也是一个情种。有一次,斐迪南去堂嫂家里玩,看上了对方家里的女仆,虽然这位女仆的老爹也是波希米亚,也就是今天捷克的一位伯爵,但前面我们就说过,哈布斯堡家族对于血统那是相当看重,甚至不惜自己和自己家人结婚,都要保持王室血统的高贵纯正,找媳妇,不说皇室,最少也得是一位公爵吧,但现在掰着手指头一数,皇帝,国王,公、侯、伯、子、男,双方差了好多级,绝对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且这位叫苏菲的女娃子的伯爵老爹,仅仅拥有一个空头衔,家里穷得就剩几口破锅叮当乱响,连闺女都要出来当女仆补贴家用,所有这些都让约瑟夫一世相当不爽,觉得大侄子实在是让自己失望了,甚至说出这样的话:“连这件事也不能饶过我么?”好像他自己被迫娶女仆一样。

但问题是,前面自己的宝贝儿子就是因情自杀,要是这个大侄子也想不开,到时候奥匈帝国的皇位咋整?所以最后老皇帝还是同意了自己侄子的婚事,当然,也加了很多限制,比如女仆苏菲不能称皇后,没有王室资格,不能与丈夫一起出席外交场合,也不能同坐皇家的金轮马车等等,最离谱的是,看戏的时候,她都不能和丈夫坐在同一个包厢里。

这样的待遇自然是让两口子都不满,到了1914年,身兼奥匈帝国总司令的斐迪南大公,和手下的总参谋长闹翻了。翻脸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波黑地区,在斐迪南大公的构想里,他要打击匈牙利人在奥匈帝国里的地位,想出来的手段就是提高波黑斯拉夫人的待遇,最好能整出来一个奥地利,匈牙利,波黑三元的大帝国,反正自己是皇帝,提高了波黑,自己还是皇帝,那压制的,就是匈牙利了。为了这个目的,他主张和俄罗斯帝国和平相处,哪怕在其他地方让让步,也要争取让俄罗斯承认奥匈帝国在法理上拥有整个波黑,颇有一点儿孔老夫子“名正言顺”的意味儿。而这个构想却遭到了当时奥匈总参谋长赫岑多夫伯爵的反对,这家伙是一个战争狂人,觉得让什么步,干就完了。

太子兼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的意见不一致,双方就开始较劲。斐迪南的打算是让另一位年轻将军在波黑地区来一场演习,等演习大获成功之后,回去就以年老无能,需要让位给年轻将领的名义撤换掉赫岑多夫。

但他不知道的是,除了总参谋长,他的“奥地利、匈牙利、波黑”三元帝国构想还有一个组织也是强烈反对的,那就是塞尔维亚黑手党,这个组织我们到今天都不知道是不是有塞尔维亚政府参与,但很明显,他们和当时塞尔维亚政府的理想却是一致的,都想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帝国”,波黑万万不能归属奥匈帝国。

但这个组织在1914年却很悲哀地看到,在1908年事实上并入奥匈的波黑地区,小日子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红火,萨拉热窝这座城市的富庶和繁华,甚至都超过了维也纳。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斐迪南大公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达到奥匈帝国三元之一,就算是斐迪南啥都不做,再过几年,波黑的人还认不认塞尔维亚这群穷亲戚都是一个问题,塞尔维亚黑手党和政府心里那是相当滴着急。

那咋整呢?很快地,一个想法就形成了,干掉斐迪南大公。这家伙要是死了,自然就不能当皇帝了,而奥匈帝国剩下的掌权派,大多数都是好战分子,只要他们和俄罗斯帝国开战了,塞尔维亚自然就有机会重新吞并波黑。

可是这事儿却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干,就算背后有俄罗斯大哥撑腰,但塞尔维亚也不想主动给奥匈帝国送上攻打它的借口。于是,一个叫做“青年波斯尼亚”的波黑人组织就被选中了,这个组织属于波黑内部的反对派,他们也不想归属奥匈帝国,就这样,塞尔维亚黑手党从里面挑选了六名成员,准备在萨拉热窝干死斐迪南大公。

对于斐迪南来说,萨拉热窝他是必须要去的,除了他想通过这场演习替换掉总参谋长之外,还有一个私人的小原因,那就是此人是一个宠妻狂魔,他决定带他那个女仆媳妇一起去风光风光,为啥?因为刚才说了,他媳妇苏菲在奥地利就是一个受气包,啥待遇也没有。但到了波黑的萨拉热窝就不一样了,对于这片新征服的土地,天高皇帝远,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斐迪南大公的媳妇可以尽情享受作为太子妃的最高礼遇。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礼遇是真的挺高的,甚至可以说最高,可代价却是生命,王储夫妇被刺身亡,只不过这两口子的死却有一点儿天注定的意味儿,为啥这么讲呢?我们看一下过程。

6月28日的当天,青年波斯尼亚组织的六名成员先是对着豪华敞篷汽车扔出了炸弹,但斐迪南老先生当时是神仙附体,大手一挥,居然把炸弹给弹开了,王储夫妻是分毫未伤,仅仅炸伤了一些侍卫,六名刺客当时看傻了,乱作一团,喝毒药自杀的自杀,逃跑的逃跑,一转眼,事态就平息了。

夫妻俩甚至都没当回事,照常去萨拉热窝的市政厅,照常发表演讲,一顿瞎白话之后,两人觉得意犹未尽,好不容易可以和老公出双入对了,这就回酒店?老夫老妻的,那实在没啥意思,于是,太子夫妇临时决定,去医院看望受伤的侍卫。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一幕了。

当那六名刺客之一的塞尔维亚人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跑到一家熟食店门口,进退失据,不知道该咋办的时候,突然就看见王储夫妇的汽车停在了自己的身边,好像是这两口子不是去看受伤的侍卫,而是来看他这个刺客的。之所以王储的车能来到这儿,原因很无厘头,司机走错了路。

就在这名改变人类命运的司机吭吃瘪肚准备倒车的时候,距离斐迪南大公夫妻只有两米远的普林西普已经把手伸入了口袋,那里面正好有一把子弹已经上膛的手枪。于是,砰砰两声枪响之后,王储和他的老婆倒在了血泊中,史称萨拉热窝事件(Sarajevo Assassination),是今天公认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导火索。

对于斐迪南和苏菲两口子,整个事件只能用两个字来总结,宿命。

我们说本来这时候吧,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赫岑多夫伯爵,正每天往老皇帝约瑟夫一世的宫里跑,哭诉自己的冤屈,您那个大侄子从萨拉热窝回来可能就要撤掉我,您可要救救我啊。忽然之间就收到了这个消息,啥?那个小混蛋回不来了?那还说啥,赶紧叫上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一起去老皇帝那里,这次说辞就变了,眼神坚定,神色坚毅:“陛下,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

咋解决?自然是以太子两口子被杀为理由,武力解决,彻底吞并塞尔维亚。不过赫岑多夫自然知道,俄罗斯帝国绝对不会放任自己这么做,而能够逼退俄罗斯帝国的,只有德意志帝国,这事儿就需要奥匈的皇帝去斡旋了。

那么,德意志的那个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愿意帮忙吗?答案就是两个字,当然。

拜那时候的高科技电报所赐,6月28日星期日下午,斐迪南大公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正在游艇上享乐的威廉二世就得到了消息,他的反应是停止浏览活动,立即返回柏林,路上就像是一个神经病一样,不停地叫道,“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当奥匈提出要求时,德国是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哥们,你放心去干,谁敢反对,我整死他!

于是,奥匈帝国马上就在波黑地区开始了大规模逮捕塞尔维亚造反派的行动,并且怂恿波黑人去攻击普通的塞尔维亚人,乱哄哄地闹了一段时间之后,7月23日,奥匈帝国给塞尔维亚送去了一份最后通牒,上面有十条要求,要求对方必须无条件接受。

塞尔维亚看了十条要求之后,说可以马上答应八条,剩下两条涉及到我们主权问题,不能现在答应你。实事求是地说,这十条要求并不过分,我们就拿塞尔维亚说的不能答应的第六条为例,这一条说,“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刺杀事件,而现在仍居住在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俺们太子死了,要个策划这事儿的主谋,过分吗?当然不过分。

而塞尔维亚之所以没有全答应,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这事儿确实涉及到一些高层军官;二是背后有俄罗斯大哥撑腰,存了一个讨价还价的念头,三是按着惯例,这种谈判往往都要你来我往几次之后,才能收场,你漫天要价,我就地还钱,急啥?

但这一次还真就没按照惯例,我们先来看看接下来的几天都发生了啥。

7月23日晚上,英国外长格雷说,奥匈帝国的十点要求是“有史以来一个国家对他国发出之最可怕的文件”,就像刚才所说,这当然是瞎白话,奥匈的要求也许过分,但并非不合情理,英国佬这样说,只是为了抨击奥匈帝国而已,两边不是一伙儿的;

7月24日,俄罗斯帝国开始在边境调动军队;

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同时德国开始在边境调动军队;

7月30日,俄罗斯发出了全军总动员令;

7月31日,奥匈帝国发出了姗姗来迟的全军总动员令,而德国对俄罗斯发出通牒,要求对方取消总动员令,俄罗斯却没有任何回复。也就在同一天,法国发出公报,向老百姓宣传了一条信息,说由于奥匈和德国都发布了总动员令,咱们的好哥们俄罗斯也发布了总动员令,所以俺们法国人也必须准备准备了,准备啥?当然是开战。

8月1日,德国向俄罗斯宣战,同时警告法国,让它保持中立,法国人和俄罗斯一样,连一个字都没回复德国,就这样,8月3日,德国又向法国宣战,8月4日,开始入侵比利时,准备从法国的北边打进去;

到了这个时候,英国人就坐不住了,打开地图看一眼就明白了,比利时一旦丢了,德国可以直接跨海去打英国了,于是,就在德国进攻比利时的同一天,英国又向德国宣战。

1914年8月4日,这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日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首先我们这里要解释一下这个日期,历史学家们一般都把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当作是开战的日期,我个人是不太同意的,觉得应该是8月4日。至于说我的理由,那就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是咋打起来的?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很明显,今天的历史学家一般都把这次大战看作是一场必然的战争,只要你读过任何关于一战的文章或者书籍,你都会得到一堆必然的理由,比如说巴尔干半岛由于奥斯曼帝国衰落导致的权力真空,让上面的民族矛盾空前高涨;再比如说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不可调和的地缘矛盾,当然,最流行的,就是由于德意志帝国的迅猛崛起,在经济发展和全球势力范围的争夺中和英、法、俄这些老牌帝国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甚至很多人拿出了共产主义者恩格斯在1887年写的一本书,那里面说“对于普鲁士德意志来说,现在除了世界战争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还有英国的丘吉尔,法国的饶勒斯,甚至美国总统的秘书,都在一战前说过,“欧洲已经坐在火药桶上了”。

上面这些我都承认,但如果稍微换一下角度,这问题就会变得有点儿意思了。

我们说欧洲从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就进入了大英帝国的时代,将近100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群殴”,即便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普鲁士的俾斯麦,还有俄罗斯帝国相继挑战过英国,甚至英国都跑去和日本结盟,准备对着法俄联盟输出了,但最终总是相安无事,大家重新分吧分吧完事。

就算是德国在1891年之后,在举国体制之下,经济和军事实力迅猛发展,号称世界陆军第一,海军第二,工业产值翻了28倍,同时,德皇威廉二世虽然内心脆弱,能力一般,但外表那也是野心勃勃,不断挑战,等等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事情,就算是这样,德国挑起的两次摩洛哥危机,加上两次巴尔干战争,最后结局是什么?大家不也是相安无事吗?

所以,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摆上来了,为啥这次就不行了呢?实际上,如果我们回顾前面的这些危机,会发现在最后关头,总是有人“怂”了一下,比如说摩洛哥危机,虽然德国把军舰都开过去了,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再比如说奥匈吞并波黑,俄罗斯也没强硬到底。

而从我上面给的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表,从6月28日到7月31日,其中只要有任何一个强国“怂”那么一下子,这仗也就打不起来了。很遗憾,也许是想着该对方认怂了,也许是觉得过两天再认怂更好,总之这一次,大家都爷们儿了一把。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欧洲这群老爷们,仗是一定要打的,但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确确实实是一场偶然,而它的起始时间,应该是8月4日,也就是德意志的军队进攻比利时的时候,到了这个时间点,一切才真的无法回头了。

不过当时的欧洲,依旧没有任何人预感到这会是一场时间超级长,结果超级惨烈的战争。绝大部分人的判断是,这和以前的战争一样,打两天就回家了,所以战争开始之后,各国的征兵是超级顺利,年轻人都想去战场上混两天,胸前挂一枚勋章回家娶小芳,当然,绝大多数人最后没有回到家乡,只留下了在村口眼巴巴守望的小芳,在漫天枯叶的陪伴下,度过余生。

很多人可能疑惑,为啥俄罗斯给塞尔维亚撑腰要去打奥匈,作为奥匈的盟友,德国却不去打俄罗斯,偏偏对着法国宣战,还要去打比利时呢?

这当然是因为德意志人的私心,它涉及到德国一个蓄谋已久的计划,名字叫施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

施里芬是一个人,一个德国人,从1891年到1906年德意志发展最快的15年,他一直都是威廉二世最信任的德军总参谋长。

我们说虽然德国人最终抛弃了俾斯麦的“联俄”政策,但他们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俾斯麦的噩梦”,万一俄法联手进攻德国,确实是个大麻烦,为了应对这种可能,施里芬和无数德国参谋,费劲了无数心血,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计划的第一要素就是先下手为强,在德意志人的“大数据”里,法国集结军队只需要一周,但它没有战略纵深,而俄罗斯虽然有无比深邃的战略纵深,却行动迟缓,集结军队需要四周以上,所以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就是在六周内以小股兵力守住德国和俄罗斯德边境,集中所有优势兵力,先打垮法国,然后转身对付俄罗斯。

这个计划的第二个重点是如何打垮法国。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人在德法边境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要塞,相当不好打,施里芬说我们不必正面去打,只要假装去打就行,重点是去向比利时“借道”,从后方攻进法国,直插巴黎,拿下他们的首都就大功告成。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施里芬计划,当1914年8月战争刚一爆发,德国人根本就没管俄罗斯在干啥,直接以最快的速度实施了这个计划,8月3号对法宣战,4号比利时就倒了大霉。

被称为“德意志最卓越天才战略家”的施里芬这时候已经死了,接替他位置的,是小毛奇(Moltke the Younger),也就是和俾斯麦并肩作战那位老毛奇的侄子。尽管施里芬在死之前还颤微微地强调,一旦开战,意志要坚定,一定一定不要削弱我们进攻比利时的那支右翼军队,此计划的最关键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拿下巴黎,逼法国投降。

那么,继任的小毛奇坚决执行施里芬的嘱托和这个计划了吗?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今来古往

    好,实在是好

    枫落白衣 回复 @今来古往: 谢谢

  • 1882432axhq

    枫落白衣先生您好!我已申请加入您的小助手!谢谢!

    三丫家的丫 回复 @1882432axhq: 欢迎

  • 汤圆缘

    老师讲得太好了

  • 佩恩Aae

  • 蜗牛走直线

    后来二战时德国也是这个思路

  • 三丫家的丫

    费迪南大公两口子这戏剧性的死法,编剧都不敢这么编吧

    AI小书童 回复 @三丫家的丫: 小主人说得太对啦~人生确实充满了戏剧性,就像是天马行空的小书童编织的神奇篇章呀~

  • 历史的尘烟

    唉,斐迪南大公命中注定要死在这一!

  • 听友208949774

    透彻!

  • 听友117365814

    现在西方历史好多都是西方人杜撰的,所以很多都是假的

    hajamata 回复 @听友117365814: 让你后代多读点书吧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