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历史小说作家所钟爱的一个朝代,因为它距离我们很近,也有很多传奇的人物和事件,被小说家和历史学家大书特书。在创作了《麒麟》之后,周游将他的第二部小说作品《钦探》的背景设定在了明朝。不同的是,周游选定了明朝中后期“土木之变”这段既耻辱又窝囊的历史。
近日,《当代》杂志社主编、评论家徐晨亮,魔宙负责人、类型小说编辑王大宝,中国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海外业务中心国际营销部副经理刘怡,作家社创意合作编辑室负责人宋辰辰,及作者周游共同做客北京SKP RENDEZ-VOUS,以“在历史真相和虚构小说之间”为题,围绕其新作《钦探》展开对谈。
提及《钦探》这本书的写作缘起,周游表示,《钦探》构思于2020年底,故事有关于“土木之变”,“这一影响明代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从明至今都缺乏足够的文学书写。在我的理解中,这场战争具有多重荒诞的偶然性,并不是什么历史进程中一定会发生、迟早会发生的事件,而是多重因素以不可明察的方式叠加在一起才导致的惨剧,自然,其中也少不了神秘的天命色彩。”作为写作者,周游对具体的作战经过与宏大场面并无兴趣,他想探究的是导致这场仗打败的真正原因,“那些复杂隐秘的‘因果九连环’是如何运转的?如何将数十万人卷入了死亡的漩涡?除了明面上的原因,我还想往暧昧处、昏暗处去发掘。每个人物的内心也随之震解,灰尘蛛网碎发血痂一齐掉落,看不见的罪恶与看得见的罪恶同样可怕。”
《钦探》一书开启于大明正统十四年秋,蒙古瓦剌部大举南侵,明英宗朱祁镇率大军亲征,在土木堡遭遇惨败,英宗被俘。社稷危厄之际,兵部侍郎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即位,率军民英勇抵抗,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于谦奉旨,要求积年老兵朱抗前往山西一带巡查北防漏洞,彻查土木之败的原因。途中,朱抗遇到了英国公之子张绍祖,二人结伴踏上了危险重重的秘密调查之旅,女墩兵田粥姐,成为调查的关键人物。虽然《钦探》故事的主线是探案,但周游坦言,自己并不擅长写悬疑推理,更感兴趣的第一是人——是人物的内心状态,第二则是社会,所谓“悬疑”不过是一个标签、一种叙事的手段。
在徐晨亮看来,《钦探》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它的语言,既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汲取了营养,同时又写出了一种现代感;二是书中的人物设定,既有历史渊源,又从历史关节之间的缝隙中展开想象。书中塑造的主角“三人团”,既与传统的经典人物形象形成了对话,同时又用这样的人物,讲述了一个特别有中国韵味、深入到中国历史深处的故事。
那么,在历史真相与虚构小说之间,小说创作者应该如何在真实的历史框架下虚构故事?
对此,徐晨亮认为,中国的历史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以正史为经,以野史和逸事为纬,用演义的方式形成一种正史简写本的历史演义式的小说;用时代风云人物完整地概括时代细节的正统历史小说;以及以历史为原料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的架空式历史小说。但在《钦探》中,周游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小说创作手法,打开了一条通道,让我们进入了一个看似熟悉,但又会不断感到陌生、惊异的世界里去。具体到《钦探》之中,周游扮演了一个历史中的侦探,不仅他笔下的人物角色在小说情节中是侦探,要探明土木之变背后的隐情,承担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土木惨败”这个朝堂之上已有定论的案子,不能用朝堂之上的人物,只能用三个边缘化的主人公去探查,揭出背后朝廷体制上的病疮。
徐晨亮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小说的叙述者本身也承担了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因为小说所选择的这段历史不是读者所熟悉的历史,而作者让我们跟随主人公的视角,走入历史的深处去发掘这些秘辛,了解了很多关于明朝戍边军队的有意思的知识点,看到了驻军和地方官之间既合作又有冲突摩擦的关系,进入到历史的复杂性之中。同时,周游还挖掘出了历史中的人性的复杂,书里所呈现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是非常鲜活的,有他们的性格弱点,既有人性的共有弱点,又有时代所赋予他们的弱点。
“这部小说所写的内容既有它的历史渊源,同时又从正史中没有记录过的边缘、底层人物,也就是历史的缝隙之中,写出了新的故事,这是一种非常有难度的写作。周游找到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是非常有生长性的,其实历史中不乏这种值得打捞的碎片,这种写作方式未来可以延续下去。”徐晨亮如是说。
中国本土历史小说在海外版权输出方面又应该注意哪些技巧呢?在刘怡看来,从大众阅读的角度来讲,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历史题材。但是要向海外推荐中国的历史小说,难点在于文化土壤的隔阂,所以就要考虑怎样换一种方式去讲故事。这个时候,悬疑故事、侦探故事,或者虚构性更强的故事其实是特别好的途径和手段。与此同时,在故事足够好看的基础上,《钦探》所涉及的“夜不收”等边军兵种,对读者来说有一些陌生感,能够引起读者的猎奇心理,而这样的猎奇元素,在向海外推广的时候会非常受欢迎。
希望《钦探》快快出有声书,小说超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