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为什么岁月静好必须从静心开始?

024:为什么岁月静好必须从静心开始?

00:00
15:59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只求身静心安好,不羡门前车马喧”,这是明代书法家文肇祉写的诗句。的确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岁月静好的人生,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烦恼的事情,我们的心总是躁动不安,怎么才能让心静下来?这是我们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让我们听听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是怎么说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章就是教我们怎么静心的,首先老子提出一个六字法则:“致虚极,守静笃。”极,是极点;笃,是深沉。“致虚极”就是要达到极度的虚无,“守静笃”就是守住深度的清静。虚要虚到极点,静要静到极点。这个要求是很高的。

郭店楚简本《老子》有这一章的前一部分,开头是“至虚,恒也;守静,笃也。”达到虚无要永恒,守住清静要深沉。“至虚,恒也”,是从时间上来说,而通行本“致虚极”是从程度来说。这是道家一种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比较容易到达,但“虚极静笃”却很难达到,需要长期的修炼。按照道家内丹派的说法,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以后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按照佛家的说法,叫戒、定、慧三学,先要五戒十善,然后“入定”,“入定”就是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然后就能觉悟智慧。也许你会有所怀疑,这可能吗?那我就用佛洛依德心理学潜意识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佛洛依德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虚极静笃”相当于无意识部分。人的潜意识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人的意识只占到不到百分之五,意识好比冰山一角,潜意识才是水面下的冰山山体,“虚极静笃”好比是冰山的最底部。潜意识里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我们的潜意识里储存着我们听过的、看过的、经历过的所有的信息,还有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信息,有我们的祖先本来具备,但后来却消失的各种潜能,平常它们不会浮现出来,只有在你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比如极度危险的状态下,你的潜能才会发挥出来。当然我们不可能以生命为代价来开发我们的潜能。“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老子教导我们开发潜能的最好办法。其实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修行方法,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静”;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虚静”。老子首先提出的是更高要求是“虚极静笃”。虚静要达到极点,才能开发和释放潜意识中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直觉、体悟、灵感思维。如果你能学会这种方法,你的心就会静下来,就不会浮躁、焦虑、抑郁,你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人在极度虚静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老子接着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并”是一起、同时的意思,“作”本义是发生,引申为运动变化。“复”就是回复、回归、循环往复。万物一起生长,我因此观看它们的循环往复。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回归到自己的根本。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两句郭店楚简本是:“万勿(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堇(根)。”前一句意思相同。后一句是“天道员员”,“员”,圆。“员员”,圆貌。 意思是天道好比一个圆在不停滚动,万物各自都会回归到根本。

这是在极度虚静的状态下才能看到的天道运动规律,这个规律老子用一个“复”字做了总结,“吾以观复”“各复归其根”,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最终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规律。比如太阳东升西降,月亮阴晴圆缺—晦朔弦望,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接着又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还有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等等,永远都是循环运动的。万事万物、芸芸众生,最后都会回归到根上去。你看树木长高了,长得很高很高,但是到最终,树上的叶子还是要落在根上,叶落归根。那么我们人是不是也是循环往复呢?人从婴儿、到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最终死亡,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从大地上降生,最终回归大地,“入土为安”。我们人都是从无中来的,最终还回归于无。佛家讲“六道轮回”,这辈子做善事,下辈子就能进入“上三道”(阿修罗、人、天),这辈子做恶事,下辈子就进入“下三道”(恶鬼、畜生、地狱),都在六道里循环往复。当然成佛、成道就摆脱轮回之苦了,叫寂静涅槃。

老子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明确提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提出天道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大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不是老子发现的呢?我认为不是,应该是老子受到《周易》的启发,是对《周易》的解释,“周易”是什么意思?就是周期变化。《周易》第二十四卦是复卦,卦象是上面五根都是阴爻,最下面一根阳爻,表明阴气到极点的时候阳气就来了,一阳来复了,卦辞就说“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出入”有出就有入,“朋来”的“来”隐含往来,有往就有来,“反复”就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七日来复”字面意思是七天就会回复,重新来过,其实这个“七天”表示一个周期,因为一个卦是六根爻好比六天,所以第七天就是新的周期的开始。这个规律《彖传》解释:“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循环往复大概就是天地的大规律吧?可见老子讲的“复”明显是受到《周易》的影响,是对《周易》的进一步阐发。

现代大儒,被称为“现代三圣”之一的马一浮先生就曾经比较过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易传》的差别,他说:“老子说吾以观其作复,是万物作复之外别有一个能观之我。”也就是说老子是把我和万物分开对立的,他还举《道德经》第七章“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为例,说明老子是“己与物终成对待,此其所以失之也”。孔子《易传》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马一浮说:孔子“是在自己身上看”,天地万物之情“不是离了自心恒、感之外别有一个天地万物”。所以孔子是“物我一体”,“老子的病根所在只是外物”。我是很尊敬马一浮先生的,他对《周易》极为推崇:他说“天下之道统于六艺而已,六艺之教终于《易》而已。”六艺就是六经,天下之道最终归于大《易》,包括这里对《易传》物我一体的说法,我都是高度赞同的。但这里对老子的评价我却不敢苟同,老子的“吾”其实是“道”的化身,既超然物外,又融入物中。这个“吾”已经是“致虚极,守静笃”,物我合一,没有任何分别心。《道德经》第七章老子说的“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个“圣人”也是道的化身,因为“无私”,所以能“成其私”,既然都无私了怎么还自私呢?显然“成其私”并不是指成就自己的私心,而是成就“圣人”的本心,“圣人”是得道之人,他的本心就是无私之心,物我合一、天地混同、万物虚静之心。

那么怎样才能让心静下来?入静有窍门吗?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谦谦君子92

    静到极点就能找到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虚空,就是无。

  • 奇妙之一

    🪷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厚德载物杨

    岁月静好从静心开始

  • 饮水思源恒安_wi6

    致虚极,守静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静,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生不殆!——虚静致极,明心见性;道眼觀世,决策未来!🙏🙏🙏

  • 饮水思源恒安_wi6

    心如明镜照五藴,虚室生白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