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改编舞台剧难点:平衡原著观众与戏剧观众的需求|业内说

IP改编舞台剧难点:平衡原著观众与戏剧观众的需求|业内说

00:00
14:32

面对如此多样的由IP改编而来的艺术形式,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或许会追逐热门IP而来,但停留在“外行看热闹”的层面。这些IP改编舞台剧,在创作上会有哪些挑战?当面对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与十几万字的小说时,创作者如何从中提取精髓,进而将原IP浓缩成两小时的舞台剧?针对创作改编上的诸多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大宅门》《春风十里不如你》《皮囊》《大真探赵赶鹅》等主创,进行一次改编上的探讨。

用戏剧手法弥补删减人物、篇幅的遗憾

电视剧《大宅门》第一、二部共72集,以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中叶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荣辱兴衰以及北京老字号药铺“百草厅”的变迁历程。这部剧集融合了家族传奇、商战谋略、社会变迁和人物情感等多重元素,通过展现白家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和他们在动荡时代中的坚持与抉择,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自2001年问世至今,早已成为国人心中国产电视剧的“天花板”。

大概在2010年前后,郭宝昌导演决定将这部作品搬上话剧舞台,而这一重任交给当时还是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编剧的刘深手中。照常人看来,依托如此成熟的影视剧本,手边也有上中下三卷小说,将其改编成话剧绝非难事,但在编剧刘深看来,《大宅门》的改编难度超越了其以往任何一次创作,甚至从宝爷那里接过这一重任后到实际执笔开始创作,中间经历艺术构思、寻找创作切入点等环节,足足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在前期构思中,我思索着剧本究竟该从白景琦小时候写到老年,还是从他结婚或被赶出白家之后开始写。想了好久,觉得都不好。”直到有一天,刘深从《大宅门》的书中一处并不起眼的地方看到了一句话“白景琦到老年的时候,永远提着个灯笼,带个狼狗,与家丁在院子里巡视”。此时他脑海中出现了一个白发苍苍暮年白景琦的形象,提着一个很大的灯笼巡视着自己像王国一样的大宅院。下一秒,在院子中,白景琦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于是这一老一小坐在一起,开始讲述自己的一生。这一灵光乍现的闪光点被刘深抓住,他决定就以一老一小白景琦的对话作为开头,也同样以这样的形式当作结尾,最后,舞台上老年白景琦与少年白景琦一起坐在棺材上同时咏诵其遗嘱,最终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幕经典画面。

刘深表示,“有了这一头一尾,心里就踏实了许多,中间的故事便可以顺利进入正常的创作环节。从老年白景琦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开始,进入内心,舞台上也不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灯光、舞美与服装的转换变化,他陆续看到了自己生命中曾经爱过、恨过以及呵护过的人。有了这些内容作为基础,我再去原作中摘取剧情,创作上就变得容易了很多。”

话剧《大宅门》中,白景琦人生中的三个女人——原配夫人黄春、姨太太杨九红和晚年娶的妻子香秀,均由该剧女主演常玉红饰演,这也是在构思剧本之初,刘深早已想好的角色设定。在刘深看来,这三位女性角色,每个人都足以站在女性视角单独为她们写一部话剧,但《大宅门》展现的是白景琦的一生,若是放在他的人生阶段当中,就得作出取舍。“一开始我也觉得难以取舍,对于话剧而言,有些戏如果需要进行大量精简,人物一定会变得不够完整,而若追求完整,又照顾不了时长等问题。”为此,刘深想出了用一个女演员扮演白景琦三个夫人的办法,他觉得“通过看电视剧《大宅门》,虽然白景琦对她们有着不公平的对待方式,但白景琦依然对她们有着很深的感情。而通过三个女人对白景琦的爱,她们彼此之间一定存在共通之处,甚至长相都有相似的地方。既然这样,何不让一个女演员饰演三个人物?这既展现了女演员的演技,也能把白景琦跟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放在一个人身上。”刘深认为这样的处理既让演员演得过瘾,观众也看得有趣,同时弥补了某个人物身上被删减的一些情节,留下的遗憾。

找到切入故事的新视角,是文学IP改编的关键

文学IP为影视和舞台创作提供多类型、多元风格的高质量文本来源的同时,也面临着改编的难点。近两年出现的话剧《皮囊》《春风十里不如你》以及全景沉浸互动剧《大真探赵赶鹅》等作品,都是从文学IP最终走向舞台,但如何在有限的表演时长中通过文学转化成戏剧,直击观众内心,是创作者一直在探索与突破的课题。

《皮囊》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散文集,共收录14篇散文,书中前半部分讲述作者的阿太、母亲、父亲关于生活哲学、房子、疾病与信仰的故事,后半部分讲述生活在小镇的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以及大学室友厚朴的人生际遇。因散文文体的特点,在前期构思时,该剧制作人周丹、编剧罗仁泽以及导演王婷婷犯了难,“太难改了”。周丹回忆,直到前往原著故事的发生地福建渔业小镇东石采风回来后,有了切身感受、听到很多书面上没有的故事情节,主创团队才真正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改编脉络——从“黑狗达”这一人物的视角出发,从他没有离开家乡时,到八年以后归来,做了一个结构性的搭建,同时选取了读者比较感兴趣的主题故事作为内容填充其中。“采风回来之后,我们又将蔡崇达老师的妈妈与当地文化馆长给我们讲述的故事融入里面,舞台呈现上,让上、下半场最终形成对仗结构。”

由冯唐畅销小说《北京,北京》改编的话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去年首演时曾创造了开票48小时内登上票务销售榜第一名的票房佳绩。即将于六月回归的新版《春风十里不如你》,将由前不久在2024“壹戏剧大赏”摘得“年度新锐导演”的青年女导演查文渊执导,话剧《大宅门》的编剧刘深执笔改编,此次将以女性视角进行全新创作,全方位聚焦两位女主小红、柳青的女性青春成长。原著小说中,冯唐所描绘的“酒醉后的诗意”为编剧刘深带来了创作动力与灵感,为此他在舞台上构造出人的思维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表达方式。

冯唐的原著虽名为《北京,北京》,但刘深认为《春风十里不如你》这部作品的戏剧内核,表达的还是一代人跟青春有关的故事,其中既有青春的残酷、美好、热烈,也有青春里的爱情以及医学工作者对生与死的认知,而这些都是创作者希望观众能够从戏剧作品里体会到的元素。与上一版本不同,此次《春风十里不如你》将转换视角以女性为主。“同样作为女性,导演查文渊一定会对这两个女性角色有着自己全新的解读,并通过她擅长的导演方式,激发出剧中两个女主演对于作品的全新表达和诠释。”刘深说,由于自己是男性编剧,他希望通过女性导演的力量为作品进行更为合理的平衡,“有些地方可以让它变得柔软一些,但有些地方还是要保持原著中的残酷和冷峻。”

与前两部将小说IP改编成舞台剧的作品相比,全景沉浸互动剧《大真探赵赶鹅》从时间设定、叙事结构、环境转换、互动体验等多方面均产生了本质改变,依据IP特质创建舞台故事的方式,与前面两部作品完全不同。本剧导演张肖表示,在原著小说中,其实作者没有突出时间概念,因此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主创团队便非常早地把1998年与2005年两个时间点确定好。“因为确认了时间,关于舞美、台词以及人物形象的准则基本也就确定了。”张肖进一步解释,相信每个人对时间都有一个概念。“比如‘鹅1’的1998年,我们能够从大家的集体记忆中挑选出当年典型的事件,因此这段记忆给观众带来的感觉,不仅仅是你看到了一部戏而已,甚至有可能会想到1998年或者2005年时的自己。这种收获要远远超过一个戏、一个故事带给观众的冲击。”

既不影响剧作本身又满足忠实观众期待

对于热门IP作品,其在改编之前早已积累了一定的观众群体,且他们对于其中的角色或多或少都带有自己的喜好与偏爱。因此如何在IP改编过程中,既保持叙事的完整性与人物角色间的冲突,又做到不影响剧作本身、满足原IP观众的期待,一直以来是让舞台创作者感到困惑的难题。

“从2014年《皮囊》首次出版到2022年这部作品被搬上舞台,八年的时间已经证明这部作品接受过了市场的检验。”周丹说,对于出品方而言,决定改编一部IP作品时,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市场,第二才是内容。通过《皮囊》这部作品,当下很多年轻人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人性的复杂,在照见自我的同时,在心灵层面产生了共情。“通过采风,在接触了蔡崇达老师的妈妈、姐姐等一系列书中出现的人物之后,你会发现他讲述的就是我们身边朋友间的故事。”周丹坦言,将文学IP搬上舞台,一直以来都是她想做的事情,但与原创作品相比,其实这种方式非常难。“从运营和宣发的角度来讲,我们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告诉观众,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希望表达什么东西?”

读原著的次数再多,在周丹看来都是纸上谈兵,只有回到故事发生的地方,才能与作品产生真正的关系。周丹回忆,一起采风时,蔡崇达老师经常与主创分享他在创作这本书时的心境与感受,而主创团队也就作品预想在舞台上呈现的方式一一询问蔡崇达的建议。周丹表示,关于书中主要人物张美丽的最终结局,其实演出过后也有很多观众就此提出了疑问,因为舞台剧中并没有按照原著里的悲剧性体现其最终命运。“甚至还有观众提出,戏中女性人物太过卑微,忙忙碌碌的身影全是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是女性,追求自由爱情最终被赶出家门的是女性,有嫁妆却不能结婚的还是女性。但在采风探访当地时,现实状况确实如此。我们也想通过戏剧的形式告诉更多的女性,确实有像她们一样始终默默为家庭、为孩子付出的女性。针对舞台剧自身特点,主创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与侧重,与此同时,这些情景拿到作品中去表达,也是为了尊重当地的传统。”

当话剧演至最后一场戏时,考虑到广大的读者,主创团队特意提炼了原著中最受欢迎的十几条金句,变成了每个人物角色的台词,这让很多读者观众感受到了主创平衡多类观众群体的心意:“对于IP改编,我们首先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更要尊重读者。很直白地讲,第一轮买票看戏的就是这些读者,我们不能让他们走进剧场后,看到的呈现与他们的预期相差太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