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可挂可不挂的“牌子”,为基层徒增负累|九派时评

莫让可挂可不挂的“牌子”,为基层徒增负累|九派时评

00:00
04:36

据报道,《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一些乡镇不少办公室门口挂的牌子数量繁多、名称重复,让人眼花缭乱。问了当地干部,得知有的牌子是考核评比验收要求的项目,有的则处于临时或阶段性工作需要。

在一些基层,牌子为何越挂越多?报道给出了答案,上级让基层挂牌,归根结底还是想借挂牌“压责任”。比方说,市场监管部门在镇街已设有执法队,但是为了“落实属地责任”,不仅发文要求镇街增设“食安办”,且需自行聘请专职工作人员,配合执法队工作。

对基层牌子挂得过滥的现象,该如何看?一方面,有的牌子确实该挂,不能一概否认。另一方面,牌子该不该挂,不能拍脑袋,也不能单方面宣布,应基于刚需并征求多方意见才能拍板。

应该说,牌子既代表着权力,也意味着责任。对于基层来说,更意味着压力。有个案例是,记者在福建沿海某镇看到,一间办公室门口挂着颜色各异的6块牌子,“镇气象信息服务站”“镇河长办”“镇防汛办”“镇河长制办公室”“镇河湖警长工作联络室”……据镇干部解释,其实这间办公室里就只有2名专职水利工作的干部,“挂再多牌子,干活的也就是他俩”。这也说明如果不能直面基层压力,分担他们的负担,挂的牌子越多越让基层干部受累。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实际上,在一些时候,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以至于有人感慨,莫让“千把锤”敲坏“一颗钉”。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基层要减担子,不妨先摘牌子”。

摘牌子,当然值得称道。但是,牌子易摘,担子难卸。即便不挂牌子,上级布置的活还是得干。正如网友所称,“牌子”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得找出“牌子”的根源,才能真正减负担。说到底,如何为基层干部真正减负。

为基层减负,首先得厘清责任、明确边界。如果不管什么事都一股脑地推给基层,越积越多,基层干部忙得不可开交,后果堪忧。

为基层减负,还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应该说,有些事可做可不做,有些牌子可挂可不挂,有些“群”可设可不设,有些“卡”可打可不打,有些会可开可不开。既然如此,那就少折腾基层干部。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比如,要整治文山会海、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问责机制。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违反精文减会有关规定搞文山会海”“在督查检查考核等工作中搞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行为纳入处分范围。这也说明如果上级部门能够守边界、明事理,基层就不会那么累。

“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这是基层干部的心声,更是中央的部署。近年来,中央大力为基层减负,从确立“基层减负年”,到发布《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再到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目的只有一个,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好好干事。从这个角度看,摘掉牌子固然重要,为基层干部卸掉不该有的担子更重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