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治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丨天地译文

道家治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丨天地译文

00:00
06:21

《庄子·天地》其六译文


在内篇中,庄子曾多次提到战国时期的知名辩题——“坚白论”。列子和公孙龙都热衷于这种逻辑诡辩。他们把石头的特性与石头完全分离,认为一块石头有三种特性:首先,它很坚硬;其次,它是白色的;最后,它是一块石头。孔子颇看不上这种文字游戏,便来请教老子。


孔子问老子:“有些人做学问总是喜欢抬杠,人家说不行的,他偏说行,人家觉得不对的,他非说就是这么回事。就拿公孙龙之流来说吧,分明是一块石头,他们非说有三块,一块用手摸是硬的,便称作坚石;一块打眼望去是白的,便称作白石,还有一块抛开了坚和白,就是一块石头。还辩称,这道理就如高悬空中的日月一样清楚明白。像他们这样的人,能称为圣人吗?”


孔子这叫明知故问,老子答得也毫不客气。他说:“你怎么拿他们去比圣人?我看他们倒像是在官府里打杂的小吏,又像是为工巧所累的工匠,整日里劳心又劳力,不得安闲。狗擅抓竹鼠,就会被套上绳子帮忙田猎;猴子蹦跳敏捷,就会被猎人捉去表演杂耍。人若是工于智巧,只会反受其害。孔丘啊,有些话你从来没听过,自己也讲不出来,让我来告诉你吧!这世间有头有脚却没心没耳的人太多了,很多人空有一副人的躯壳,却无心无耳、懵懵懂懂,无法令身心与大道混同为一。天地之间,有动静,有死生,有兴衰,这些都非有心之举,完全是出于自然。所以,圣人若是不得已而君临天下,就应该顺物而动,忘掉外物,忘掉天道,进而忘掉自己,达到“坐忘”的状态。如果连自己都忘掉了,自然就与天地万物为一、冥合于天道了。”


鲁国国势衰微,国君求贤若渴,曾向一位名叫将闾葂的隐士请教治国之道。毕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将闾葂回来之后有些坐卧难安,生怕自己说得不够妥当,就去见了一位叫季彻的隐士,把自己见鲁君的全过程讲了一遍。


将闾葂说:“当时,鲁君非常恳切地请教我,我虽再三推辞,奈何君命难违,只好对他陈述了一番治国之道,也不知说得是否妥当,您帮我听听。我当时是这么说的:‘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国君应该恭敬勤俭,不能傲慢,更不能铺张浪费;在用人方面,一定要选拔一些既公正又忠诚的贤才,千万不可任人唯亲、有所偏私。若能做到这两点,百姓谁敢不从?’”


将闾葂才刚说完,季彻竟然格格地笑出了声。他对将闾葂说:“先生这些说教,拿去匡正君王的德行,无异于螳臂当车,简直是不自量力。如果他真的听了你的话,不但无益,反而可能导致天下脊脊大乱。因为把公正忠诚之人选拔出来作为榜样,就好像把奇珍异宝放在高大的观景台上展示炫耀,追名逐利与居心叵测之徒必定纷至沓来,这岂不是亲自将国家推入危险的境地吗?”


听了季彻的话,将闾葂不免惊出一身冷汗。他既忧心又茫然地说:“听了您的话,我更有些不知所措了,依先生所见,究竟该如何是好呢?”


季彻淡然一笑,回答道:“圣人治理天下,应该要鼓舞和因应民心,让百姓自然而主动地接受天道的教化,改变世俗的习惯,泯灭一切有害之心,一心向道,增进各自独特的人格、意志。而且这个过程讲究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实现教化而不着痕迹、易俗而毫无觉察的效果。这才是正道。如果能做到这些,也就不必去推崇什么尧舜的治理之道,还恭恭敬敬地甘拜下风了。圣人之道,就在于引导天下百姓同于自然之德、进而心神安定,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与尧舜比肩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