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浣溪沙--唱得梅花字字香》

晏几道《浣溪沙--唱得梅花字字香》

00:00
24:48

●浣溪沙

 

  晏几道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

 

  遏云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pàn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

 

  曲终敲损燕钗梁。

 

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蛾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薛谭师从著名歌唱家秦青学习技艺。薛谭非常聪明、好学,嗓音又格外甜美嘹亮,他的学业是很优异的。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薛谭觉得自己对歌唱的决窍掌握得已经不错了,就想辞别老师,自己去独立演唱。秦青听到薛谭讲出自己的想法后,低下头想了想说:“你的确已学得不错了,十分的技艺,你已掌握了七、八分。但如果能再学习一段时间,可能会更有进益。”薛谭听到老师这样讲有些不高兴,觉得老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秦青也已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着对他说:“好!既然你决心已下,我亦不再阻拦你。我们师生在一起情份不薄,明天我略备薄酒给你送行。”第二天一早,天空格外晴朗,微风拂面,送来阵阵花香,师徒二人不紧不慢地边走边聊。秦青对薛谭说:“送君千里终须别,自此之后,我们二人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我当长歌一曲,为你送别。”说完以后,秦青用扇子打着拍子,放声歌唱了起来:

 

春风拂面啊送花香,

 

伤别离啊心惶惶。

 

天涯海角啊难相见,

 

人隔千里啊共婵娟。

 

歌声高昂、激越,直上云霄。歌声振动了林木,使森林发出嗡嗡的回响;歌声遏止住了天上飘荡的白云,使它们也停了下来,静静地倾听。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响遏行云”。薛谭被这美妙的歌声所打动,如醉如痴,好半天才醒悟过来。他感动地说:“老师,您唱得太好了。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向您学到的东西真正是太少了,只学到了一点皮毛。老师,我不走了,我要永远在您身边,终身苦学不辍,把您的全部技艺都学下来。”

 

春秋时,韩国有一个善于唱歌的民间女歌手,人们都称她韩娥。韩娥不但人长得漂亮,嗓音优美,而且在她的歌声中倾注着全部感情,因此她的歌声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她唱起欢快的歌,人们跟她一起高兴;她唱起悲伤的歌,人们跟她一起落泪。

一次,韩娥从韩国来到齐围,在经过齐国都城临淄时,身边带的干粮吃完了,就在都城的雍门卖唱求食。她那动听的歌声召来了一大批听众,人们把她围得水泄不通,一个个听得出了神。韩娥唱罢,人们纷纷解囊,掷钱资助她。韩娥用卖唱的钱买了吃的,填饱了肚子,便离开走了。但听过她歌的人都觉得她那优美的歌声还在梁间回绕,一连好几天都没消失,就好像她没有离去一样。当天,韩娥住进了附近的一家旅馆,旅馆中有人欺侮了她。她便拖着长声哀哀地哭,哭声似泣似诉,附近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一片悲苦,相对流泪,三天吃不下饭。他们发现韩娥已经走了,急忙把她追回来,一起谴责了那个欺负她的人,并要她再为大家唱几支歌。

韩娥却不过雍门居民们的盛情;就为大家引吭高歌。街坊的男女老少听了,都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跳起舞来,把先前的悲哀忘得一千二净。韩娥唱完歌,雍门的居民们一起凑了不少路费,送韩娥上了路。后来,雍门的人就经常唱韩娥唱的那几支歌,天长日久,雍门的人就越来越喜欢唱歌了。

 红梅曲儿红唇唱,声声优美字字香。桃叶柳枝唱桃柳,遇到“红梅”皆深藏。歌声优美遏行云。相伴离别频举杯。初听便使泪盈目,泪流双颊湿衣袖。欲歌眉目含深情,远山眉样现伤情。陶醉曲中和节拍,情致敲断燕钗梁。

  此为送别词。作者词中运用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命意,虚实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达意。

 

  上片写女方为送别而唱梅花曲词。起首一句,着一“香”字,极言其唱得既甜美又饱含感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真正的梅花,又以红梅之香比喻乐声,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这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字字皆香,声声俱美,可想见歌女此时情愫。

 

  次句“柳枝桃叶尽深藏”,反衬补足首句。“柳枝”,指《杨柳枝》曲。古横吹曲有《折杨柳》。后世翻此曲者,亦多写离别行旅之情。“柳枝”,亦歌女名,见李商隐《柳枝》诗序。“桃叶”,《古今乐寻》载,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缘于笃爱,献之临江相别时作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收入乐府,名《桃叶歌》。柳枝、桃叶,语意双关。亦人名,亦歌名,又与首句“红梅”字面相应。“尽深藏”,是说其他歌女及所唱的曲子都远不及这位姑娘和她的“红梅”曲。“遏云声里送离觞”,于上片歇拍处小结。“遏云”,谓歌者声调高亢激越,使天上的行云为之而停止。《列子。汤问》载,歌者秦青相送薛谭,“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送离觞”三字,点出歌筵送别。

 

  过片二句,承“送离觞”从男女双方来写:男方才听便拚衣袖湿,感情简直无法控制;女方欲歌先倚眉黛长,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拚”,有甘愿、不顾惜之意。行人知道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那就索性让泪水流下来吧。“倚”,有依靠、凭仗之意。女子巧画长眉,宜颦宜笑,若是画作“远山眉”时,就更勾起人的离愁别恨了。“才听”二句,写出行人与歌者早已心意相通,故就更容易被歌声感染。结句敲损燕钗梁,暗用《世说新语。豪爽》所载王仲处咏歌时以铁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之典故,一方面说明男方对女方所唱激赏,两人感情达到了共鸣,另一方面钗梁断则暗示诀别,通过这一典型动作表达凄绝的感情。

“王仲处每酒后,辙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

 

  王敦人称“王大将军”,字仲处,小字阿黑,是东晋辅佐中兴的开国元勋,也是恃势骄陵图谋篡逆的叛将。他这种有棱有角有胆有识的枭雄,爷高兴时可以让天下安,爷不高兴时可以叫天下乱,你可能不敬重他,但你不可能不畏惧他;你也可能仇视他,但你绝不可能藐视他。

  史书说他从少凶顽刚暴,不仅胸有大志,而且识多远谋,更加之为人冷酷。《世说新语•汰侈》篇载,石崇每次宴请宾客时都要豪饮,每次豪饮都让美人斟酒劝客,客人要是没有一饮而尽,就令仆人轮流杀掉劝酒的美女。王导和王敦一起拜访石崇,王导向来不善饮酒,怕美女丧命便勉力强饮,一直喝到酩酊大醉。轮到王敦时他故意不饮以看热闹,石崇家连杀了三个劝酒美人,他仍然“颜色如故,尚不肯饮”。王导当面责怪他,王敦若无其事地说:“他杀自家人,干你何事!”王敦之冷血残忍可见一斑。

  不过,人是世间最复杂多面的动物,《世说新语》称“王仲处世许高尚之目”,即世人给王敦“高尚”的品评,另一方面王大将军也“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就是说将军的自我感觉也非常好,给自己的评价是“高尚、爽朗、疏放、率真,学问上还精通《春秋左氏传》”。品性是否高尚不必较真,学问是否渊博也无从老论,但他与曹操“一见倾心”肯定不会有假。这则30多字的小品,细腻生动地揭示了他的胸襟、志向与豪情。

  王敦每至酒酣耳热,血气奔涌,总要诵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一诗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公其人雄豪霸气,自然使王敦心存仰慕,其诗同样沉雄骏爽,更能激起他的万丈雄心。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并吞天下之志,王敦也“手控强兵”,有“问鼎天下之心”,他们的目标都“志在千里”,他们的为人都“壮心不已”,历代诗人中大概只有曹操与他最能“心心相印”。文后这一细节尤其传神:“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如意是古代一种日用器物,柄端制成手指的形状,用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被称为“如意”。用骨、角、玉、铁、铜、竹或木制成,长短古今不同,或三尺或一二尺,近似于今天搔痒的“不求人”。唾壶就是今天说的痰盂。《世说新语》有一注家说王敦是“以如意打玉唾壶”,《晋书•王敦传》说“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可见,王敦是边高歌曹操“老骥伏枥”诗句,边用如意打玉唾壶为节拍,歌咏之声与敲击节拍一起有一种金声玉振的共鸣,直到唾壶口全都被敲成一个个缺口。即使当年没有录像和录音,千载之后我们仍能想见王敦那虎虎生气,能够感受他那勃勃的雄心。

  俗话说“自古英雄惜英雄”,东晋另一位“久有异志”的枭雄桓温对王敦满怀敬意,《世说新语•赏誉》篇说:“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可儿”是当时口语,意即“能干人”或“可意人”,与今天的“好角色”相近。暂且撇下忠君这一道德评价,王敦算得上敢作敢当的“可儿”,有勇有谋的大丈夫,他边歌“志在千里”边打唾壶的情景真叫人神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