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联坊间对话第29期在京举行,探讨演艺新空间的发展

北京市文联坊间对话第29期在京举行,探讨演艺新空间的发展

00:00
05:56

5月15日,北京市文联举办坊间对话第29期“小空间中的大格局——潮流化的演艺新空间”,深入分析北京演艺新空间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充分挖掘场地优势,盘活演艺资源,适应多元文艺演出类型需求,进一步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特邀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朝霞、北京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王东、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青年戏剧导演张肖参与对谈,就演艺新空间建设对“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打造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看待剧场空间距离的改变,对剧目与观众观演关系建立的影响?当前演艺新空间发展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等多项议题进行谈论。活动由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胡娜担任学术主持人。

“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北京演艺之都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大批量的精品艺术作品来填充我们的主流演艺空间,所谓主流,一种是观念上的主流,另一种则是形态上的主流,更重要的一种则是市场票房的主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朝霞说,全新的演艺格局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年轻人特别喜欢追逐新的演艺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新潮的东西就有了一种期盼。因为当有了新空间之后,人们的观演关系也会被颠覆,观众会成为演出的主角,观众甚至会左右剧情的发展,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事情。“一方面有政策的推动,一方面有人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有我们对审美趣味以及观演方式的创造性改变,因此未来的演艺空间,会变得越来越受到观众推崇。”

在北京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王东看来,“大戏看北京”中的“大戏”并不是指剧院投入的大小,而是格局与产业复合度的大小。正如北京儿艺运营的南锣剧场,剧场地处南锣鼓巷这一文化旅游热点区域,因此剧场的服务性便辐射方圆几公里之内的文化景区内。而“演艺之都”从概念上,更像一个线下的“元宇宙”,让所有人到这个地点一下就能够升华,而且超越他想看到的艺术内容。“南锣剧场在考虑剧场演艺新空间接触点的挖掘上,并非来源于戏剧,而是来源于艺术作品的空间变化。因为时间、地点的不同,造就了给观众提供的场景不同,带来的心理感受自然也会不同。我们在做演艺新空间创造的时候,一定从时间、地点、场景、心理这四个维度去考虑受众的心理,才能真正让观众沉浸在我们所打造的线下元宇宙概念中。”

在演艺新空间的挖掘上,北京市曲剧团2018年便推出了沉浸式北京曲剧《茶馆》,并在中国戏曲文化周北京园落地。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坦言,那个时候对于沉浸式的概念还是比较弱的,只是想着观演关系改变,演员跟观众在一起演、一起看,只打破了一种观演关系。近几年剧团也沉下心来进行了一些新思考,做了一些小剧场的尝试,“例如‘会馆有戏’推出《林则徐在北京》,三进院的场景,真正考虑到了场景的变化,带着大家站着看、走着看,与观众玩到一起。通过近些年的具体实践,崔迪对演艺新空间的“新”有新的定位,即观众互动新,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观众喜欢参与性更强的演出;另外,传播推广新,要学会紧跟潮流,用更多的新传播手法与意识,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脚步,因为再好的酒香也怕巷子深。”

最后,在谈到对于未来艺术创作与新空间创作的期待时,青年导演张肖表示,首先需要继续学习、继续研究,甚至要大量地搜集资料、去观摩,最终形成自己的导演风格。在张肖看来,演艺新空间作为一个新的演出样式赛道,对于青年创作者是非常友好的,至少单场分担的演出成本比传统剧场要小一点,同时也可以带来很多长期驻演的机会。张肖透露,依靠新空间这样演出的形态,能够改变北京有很多的演员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前谈到戏剧行业的收入问题,其实很多人都过得很清贫,因此让很多优秀演员选择了改行,虽然梦想与艺术追求都在心里,但终究生存还是第一位。现在不同了,有了演艺新空间,让更多热爱舞台的人继续留在舞台,还能够养活自己,这是一个令人感到特别骄傲与自豪的事情,在这里我们也能做出心中最好的艺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