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甘肃省博物馆,拍到一名小志愿者讲解员,字正腔圆、自信地介绍馆藏文物,这位“专业度拉满”的男孩,从容大气、侃侃而谈,收获了不少点赞。
“小孩哥”正在讲解
据了解,这个男孩名叫张书铖,今年9岁,在兰州一所小学读三年级,周末和节假日,他经常到甘肃省博物馆,为游客进行现场讲解。
一个9岁的孩子,面对众多游客,能够不怯场,是比较难得的。同时根据报道,书铖在甘肃省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员已经有一年多了,获得了不少观众的高度认可。一场讲解下来,一般能讲25分钟左右,近半小时专业知识的持续输出,干货满满,这就更难得了。看得出来,这位小讲解员,不仅能说,还爱说,某种意义上是把爱说话这个性格特点恰到好处发挥出来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兴趣,是每位家长应做的功课。书铖从小就爱表达,性格外向,这种特点是他身上最大的亮点。抓住正向兴趣这一重要变量,从他一两岁时起,妈妈就会经常给他买绘本,陪着他一本一本读。如果忽视或者淡化这一点,人云亦云去学其他兴趣班,不做好筛选而是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生怕孩子错过了培养“十八般武艺”的机会,想必这个孩子的优势就会被淹没,自我感觉也会被大打折扣。
孩子能否真正成才,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书铖父母是很明智的,遵循教育规律,倾听孩子心声,也很注重差异化因材施教。2023年2月,看到甘肃省博物馆发布的志愿讲解员招募信息,妈妈姜楠跟孩子商量后,立刻报了名。从这个小家庭可以看出,把孩子的意愿和选择放在首位,激发孩子身上的认真劲儿,热爱的种子才会种下,才会助力孩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一过程中,家长始终站在配角位置,让孩子站在C位。成为志愿讲解员之前,需要统一参加考核。孩子能过五关斩六将,背后也有家长的精心准备。书铖妈妈姜楠谈道,当时试讲的前一周,她帮孩子把准备讲解的文物图片打印出来,贴在家里,小书铖会对着图片一遍遍练习。“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他也会自己查资料、看纪录片,利用各种方式给自己补课。”家庭支持孩子的尝试,给孩子充分信任,这种不言之教无疑为孩子插上抵达热爱的“隐形翅膀”,大胆去闯、去试,让他们跌倒了再爬起,受到鼓励更是坚定向前。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有生命的,工业则是流水线生产无差异化产品。哪有那么多天赋异禀的神童,哪有那么多“别人家的孩子”,佼佼者往往是具有求真意识、探索精神和丰富知识储备的孩子。这些品格不在“鸡”娃成凤中,不在超前“抢跑”中,而在顺应天性因势利导、良好的习惯培养和日常熏陶中,耐住性子,才能静待花开。
来源|极目新闻
编审|郑宗敏 赵惜雨晨(实习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