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1994年,英国人扶霞·邓洛普拿到了四川大学的留学奖学金,来到中国旅居。没想到,到了川大之后,她很快“放弃”了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当地美食的探索中,并将这项探索最终变成自己长久的事业。她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以笔记录下舌尖的雀跃,也走入中餐磅礴的历史,惊叹于中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
2024年,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年度活动主题:“2024日常出逃计划”——我们期待在不同的话题下,与创作者共同去探讨,如何借由阅读与创作获得超脱性的发现时刻,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而显然,美食——总是我们日常中必不可少的“微出逃”,“一起吃点好的”似乎也总是具有超乎想象的治愈能力,为何只是简简单单的一起吃饭会有这么大的能量?让我们一起在这场关于美食的分享中去寻找答案吧。
在书中,译者何雨珈在后记中介绍了书名《君幸食》的来历,“君幸食”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出土自马王堆汉墓的食器,上面刻了三只猫咪、一只小龟,写了三个字儿‘君幸食’:请你来吃饭,吃好喝好啊。”
这三个字之所以得到了扶霞如此的关注,或许是因为,长久以来,吸引她的除了中餐的味道,还有中餐餐桌上这种轻松的招呼、天然的热情。在过去几年,扶霞远在伦敦,不能“回”中国,她也总是和中国朋友们在线上的两端,以憧憬未来“一起吃饭”的方式,表达着她的思念。而在《君幸食》的书中,扶霞把“这种表达,与屈原列举美食召唤‘魂兮归来’相提并论,实在可爱感人。”是的,凸显中国人赋予食物的多重含义,尤其强调其背后维系的爱、情谊、回忆、憧憬等人类情感,不正是中餐熨贴人生的珍贵之处所在。
相较于以往的作品,在沿袭其风趣轻松的写作风格之外,这本书还包含了扶霞大量的学术研究与人文思考。而透过扶霞的眼睛,对中餐的种种早已习以为常的我们,也得以从那些经典的菜肴中、食材或烹饪方式中,看到更广阔的中国美食的历史变迁、地区差异及发展历程。
请君赴宴,吃好喝好
《君幸食》新书首发分享
嘉宾
著名美食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三十年,著有《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君幸食》等多部作品,并于《金融时报》《纽约客》《美食杂志》《四川烹饪》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她的美食著作曾荣获多项大奖,其中包括四次有“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鱼翅与花椒》简体中文版推出至今,已畅销二十万册,斩获多个奖项。
美食纪录片导演、制作人,代表作品《我的美食向导》、《风味人间》系列、《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等等。
白岩松
记者、主持人、作家。
活动时间
2024年5月19日
14:30—16:00
活动地址
西西弗书店·北京国贸商城店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贸商城北区地下二层3B201
直播预约——请前往新京报书评周刊视频号,05月19日 14:30,请君赴宴,吃好喝好——
《君幸食》新书首发分享嘉宾:扶霞·邓洛普、陈晓卿、白岩松
相关图书
中餐到底是什么?
在扶霞看来,中餐是技法,也是哲学;是治愈身心的良药,也是文明与荒蛮的分界。中餐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也是人们最不了解的烹饪传统。
三十年来,扶霞在世界各地品尝美食,与当地的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在典籍和食肆中体味中餐的独韵。无论是稻米与大豆的重要渊源、舶来原料的美味诱惑还是佛教素食的悠久历史,你都能在扶霞的观察中读到中餐传统的独有智慧,回应时代的提问和挑战。
这一次,扶霞以一如既往的幽默笔触、前所未有的精彩视角,从三十道菜出发来谈论中餐的起源、食材、技法乃至思想,仿若一场宴请、一段旅程、一次告白。
运营团队
联合主办新京报书评周刊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文编辑 张瑶
海报设计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文校对柳宝庆
新京报书评周刊
隶属于新京报的文化领域垂直媒体,自2003年创刊以来,新京报书评周刊深耕于文化出版动态,向读者提供有关文学、社科、思想、历史、艺术、电影、教育、新知等多个领域的出版动态与学界动态,提供诸如专题报道、解释性报道、创作者深度访谈等深度文化内容。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日常出逃计划”
2024年,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年度主题“2024日常出逃计划——一场以阅读为名的脑洞漫游”。在全年的采访与活动中,我们将收集嘉宾面对日常生活,借由阅读与创作获得了哪些超脱生活琐碎的发现性时刻,如何在阅读和思考中,重获力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