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宠辱不惊,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可是古今对比,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古代战乱不已,物质匮乏,命运多艰,朝不保夕,但能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却不在少数,比如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不胜枚举。当今中国和平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可是人们的抗压能力却大大降低,抑郁症、焦虑症却大幅度提高,能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反而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
二千五百年以前的老子提出了一个“宠辱若惊”的命题。我们先看一下《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郭店战国楚简本有这一章,除了个别地方有缺字外,几乎完全相同。马王堆汉初帛书本除个别用字不同外,其他也都相同。
这一章提出了两个命题,一个是“宠辱若惊”,一个是“贵大患若身”。先看“宠辱若惊”,意思是:无论是受宠还是受辱都感到很吃惊,那么,“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受宠和受辱都吃惊?因为受宠是卑下的,得宠了会感到惊恐,失宠了也会感到惊恐,这就叫受宠和受辱都吃惊。什么是宠?什么是辱?河上公解释:“宠者尊荣,辱者耻辱。”宠就是处于尊位,辱就是出于卑位。什么叫“若惊”?河上公解释:“得宠若惊,处高位如临深危也。失者,失宠处辱也。惊者,恐祸重来也。”王弼解释:“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看出了受宠和受辱的等同关系、辨证关系。
为什么“宠辱若惊”?因为受宠和受辱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从宠辱得失来说,有四种情况:受宠和失宠,受辱和失辱。其中失宠和受辱时感到惊恐,这好理解,但受宠和失辱时也要感到惊恐则难以理解。老子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看到了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就受宠而言,宠爱你的人总是高高在上,受宠爱的人总是居在下位,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所以老子说“宠为下”,是说受宠从本质上说是卑下的、不公平的,与受辱一样是有损自我尊严和人格完整的,因此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感到惊慌,要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你想,人家宠爱你,给你高位,或者是因为你有可爱之处,或者是因为你有可利用之处,而可爱是一种感情,可利用是一种需要,感情和需要总是短暂的、可变的,一旦变化了,当然就失宠了。当年张良就是因为受宠时有清醒认识,所以避免了像韩信那样被刘邦杀害的结局。至于失辱是指洗刷了耻辱,同样也要有恐惧之心,仍然要保持忧患意识。吴王夫差就是在打败了越王勾践,洗清了自己父亲阖闾兵败的耻辱之后,松懈大意,而反遭失败、蒙羞而亡。
在老子看来,本来万事万物都是公平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本来就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也就不应该有宠辱之别。所以你受宠受辱的时候就会惊恐,那怎么样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呢?很简单,没有受宠的感觉。突然有一个重要领导要接见我了,那他就应该见我,不觉得受宠。突然得到一个东西,那我就该得到,突然失去一个东西,那我就该失去。“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与失是一回事,保持同样的淡泊和从容,这就是大道,它是有无相生,宠辱相形的。所以只有做到“宠辱若惊”,才能达到“宠辱不惊”。
再看第二个命题:“贵大患若身。”“贵”在这里是个动词,意思是重视,“若”是好比,意思是说要重视大的祸患就好比重视自己的身体。“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什么叫重视大的灾祸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啊?我之所以有那个大的灾祸就是因为我有这样的身体,要是没有了身体还担心什么灾祸呢?老子告诉我们不要太看重自己的身体,过分看重自己的身体,总担心自己身体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久而久之就真的有问题了。据统计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相反有的癌症患者看得开,放下手头工作去游山玩水,回来一检查病情反而减轻了,有的甚至好了。心情放松了,不把病当一回事,病反倒好了;你越担心,病越重,所以要无身,无身了还有什么灾祸呢?这与第七章“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讲的不正是一个道理吗?
最后老子总结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贵”是重视,所以只有像重视自己身体一样来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个“若”是才的意思。马王堆版本“若”写在“女”(汝),隋唐之际傅奕版本写着“则”,所以只有像重视自己的身体那样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只有像爱惜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惜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里是在说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前面说的不要太看重自己的身体似乎矛盾,其实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在说不要把身体看成是自己的私有东西,不要重视自己的私欲,前面说的“贵大患若身”是说太自私必有大患,越重视自己越有灾祸,这里讲的是要重视天下百姓,爱护天下人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你把自己的身体和天下看成一回事,这正是一种无私的表现。
那么老子讲的“身”究竟是什么意思?老子究竟是在讲“贵身”“爱身”还是在讲“无身”?不少人认为老子是讲“无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一点和佛家不重视身体是一样的,佛家说身体就是一个臭皮囊,是一切烦恼和灾祸的根源。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这是把“身”完全等同于“肉体”,其实人身包括精神和肉体两部分,老子讲“无身”是偏向于精神方面,是指不要追求荣耀、显赫的东西,不要追求声色犬马之类的物欲享受(第十二章“不为目”)。老子讲“贵身”是指爱惜自己的身体,偏向于肉体方面,是指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第十二章“为腹”)。“无身”和“贵身”都是在讲一种平衡适度,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互为因果关系,正因为“无身”,所以“贵身”;正因为“贵身”,所以“无身”。两者所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安逸、恬静、平淡,是生命的返璞归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了不起的是,老子进一步把“贵身”、“无身”的思想推广到“贵大患”、“治天下”,这体现老子“身国一体”“身国同治”的思想,体现老子以天道明人道、以人道证天道的思维方式。试想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重视的国君,他怎么会珍惜自己的百姓以及天下的人民呢?反之,一个重视自己身体而不追求声色物欲的国君,他怎么会不珍惜自己的人民而去侵略别人、扰乱天下呢?
那么天道、人道的“道”究竟能否把握呢?请听下一讲。
“宠辱若惊”的关键是认知和心态,对受宠和失辱要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对失宠和受辱要要有恐惧之心、忧患意识,保持一颗平常心。“贵大患若身”的关键是追求的方向和基础,爱惜自己的身体就要偏向精神追求,不要追求荣耀、显赫的东西,不要追求身色犬马类的物质享受,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和《孝敬》里面所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应是同样的道理吧!
AI小书童 回复 @_风行_: 说的好有道理呀,我们这些小书童当然要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啦!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宠是人为的 非自然。得宠,要么是感情上的,要么是利益上的,总不长久,总是可变的,是人格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