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地》其一译文
我们在前面的讲解中已经说过,《庄子》外篇和杂篇的文章可能并非出自庄子手笔,而是道家后学的作品汇总。这些作品既继承和深化了庄子的核心思想,又因应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调整。所以,《天地》一篇,虽然仍是阐发“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但其思想较之内篇,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将庄子的“无为”思想注入了儒墨两家“有为”的内核。
本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始于议论、终于议论,中间不厌其烦地穿插了九则寓言故事,夹叙夹议,并将“无为”二字贯穿始终。全文结构松散,每则寓言皆可独立成篇,但用清代学者刘凤苞的话说,倒也“横峰侧岭,寓立参差,云气往来,自成灵境”。
《天地》开篇即说,天地虽然广大,但它对于万物的化育却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纷繁,但都按照同一种逻辑来运转,这种逻辑就是“道”;百姓虽然众多,主宰他们的却只有一个人,就是君主。君主治理天下应该以天地之德为本,顺应和成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所以说,上古时期的君王都是无为而治天下、顺应自然之德罢了。
顺应天道,就要坚持以道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以道的观点为君主正名,君主就会当得名正言顺;以道的观点来区分君臣的分际,君与臣各自的职责就会更加明晰;以道的观点来审视官员的才能,天下的官员就会得到有效的管理;以道的观点广泛地看待天地万物,则万物都能尽性生长、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基础上自我成就。
所以,能够通达于天地万物的,是德,也就是万物的本性;而赋予万物本性并任其尽性生长的,是道;居于上位统治天下,使人人各尽其能、自得其事的,属于政事;具备某方面的专长,掌握一门技术的,属于技能。
德、道、事、技,这四者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技”统属于“事”,因为无论掌握何种技艺,如果不去做事,技艺就无法得以施展;而“事”则统属于“义”,做事要通于“义理”,不可违背天地之德;“义”又统属于“德”,“德”统属于“道”,而这几者最终都统属于天。
所以说,上古时期那些教化百姓的君主,没有欲望而天下苍生自然富足,虚静无为而天地万物自行化育,如潭渊一般静默深沉而百姓自然安居乐业。老子在某一本已经失传的书里曾经说过:“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也就是说,君王如果能将天道融会贯通,则万事都能得以圆满;若是无欲无求,那么连鬼神也会敬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