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 · 曹植 · 野田黄雀行 · 高树多悲风 ~ 女声虹版

汉末三国 · 曹植 · 野田黄雀行 · 高树多悲风 ~ 女声虹版

00:00
00:53

野田黄雀行

汉末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释

1. 悲风:凄厉的寒风。

2. 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3. 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

4. 结友:交朋友。何须:何必,何用。

5. 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似鹰而小。

6. 罗:捕鸟用的网。

7. 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8. 捎:挥击;削破;除去。

9. 飞飞:自由飞行貌。

10 摩:接近、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赏析

《野田黄雀行》被收录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瑟调曲》中。乐府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而《野田黄雀行》正是基于乐府古题所写的新辞。全诗用比兴的手法,以黄雀的遭遇来反映诗人的遭遇和内心的苦痛。诗中的少年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他渴望能像少年一样有权势,可以解救受难的朋友。全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被残害的同情和自己的内心苦痛,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绪。


创作背景

此诗为曹植后期作品,大约写于黄初元年(220)。史载,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也是曹操的儿子。他才华横溢,被誉为“才高八斗”。他的诗作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除了《野田黄雀行》外,他的作品还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