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浓浓的野鸡气息扑面而来

封面评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浓浓的野鸡气息扑面而来

00:00
04:14

□蒋璟璟

连日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引发舆论质疑。起初是西安一名90后博士田某当选该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引发关注。然后随着媒体调查跟进,又发现这个“欧洲自然科学院”,虽然号称由欧洲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但国内有多位教授都被披露曾收到有关参选该院院士的邀请函,声称付40-100万元服务费,就能增选成功,有的则表示“18万包过”。

“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一个真敢评、一个真敢认。原本是绝世天才名利双收的爽文剧本,不承想在全网围观、媒体起底之后,此事的走向,迅速滑向了“荒诞讽刺剧”的戏路。看似自命不凡、高不可攀的欧洲自然科学院,被曝出“遍地投饵”“收钱授勋”。自此,假面撕下、人设坍塌,一股浓浓的野鸡气息,从若隐若现到扑面而来。所有的招摇撞骗,都是始于虚张声势,而终于狼狈不堪。那些“愿者上钩”甘于和欧洲自然科学院同流之辈,此刻暴露无遗。

面对质疑,相关人士回应称,“欧洲自然科学院就是一个普通的民间科研组织”。如此说辞,俨然直言不讳、理直气壮!的确,科研与学术事业,真不一定非得有官方背景、由政府主办。现实中,大量的学会、协会、研究院、智库等等,都完全是由民间发起和自主运作的“独立机构”。可就算如此,大言不惭以“自然科学院”自居,还是不免给人以另有所图之感。这一“名头”大而无当,明显背离了严肃民间学术组织以“学科兴趣”“群体利益”等细化标准而划分的传统。

就算海外学界,但凡正经民间科研组织,也是有一套明确游戏规则的。比如说,标榜“非盈利性”,极力避免卷入商业化;再比如说,“同行评议”多集中于对具体论文、成果的评价,而极少涉及对学人本身的一般性评价与评级授勋——这部分工作,还是主要由官方机构承担!以此量之,动辄“评选院士”的欧洲自然科学院,显然是越界了。数据显示,两年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数量足足增长了三倍。其量产“院士”之泛滥成灾,堪比理发店里的遍地“导师”。

批发“院士”这门生意,之所以在国内市场玩得风生水起,绝非偶然。一方面,其故意制造了信息不对称,国人对“欧洲自然科学院”底细知之甚少,很容易将之误认为是名门大派;另一方面,也显然是利用了中外场域的语义差,在我们的认知语境内,“科学院院士”自带神圣性、权威性。谁曾想,在人家那根本就不当回事,不仅给钱包过而且量大管够……须知,海外没有“铲除非法社会组织”也没有“规范社会组织名称”的专项治理,完全是想象力放飞、凭本事唬人。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其中很多属于是“硬蹭”,是“不管你领不领情,我反正评了”;还有一部分则属于是“围猎”,是对自投罗网者的来者不拒、狠手收割。可笑的是,某些人上当中招而不自知,反而四处张扬、百般炫耀,唯恐全世界错过这场自欺欺人的滑稽大戏,可悲可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