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什么决定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北师大陈宝国讲心理学

情绪:什么决定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北师大陈宝国讲心理学

00:00
14:14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陈宝国,欢迎来到心理学通识课。

人的情绪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受情绪困扰?究竟什么决定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今天这一讲,我来讲一讲这些问题。

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心理学之父,机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早在1884年就提出了情绪研究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情绪理论,他认为情绪就是一种对身体状态的感觉,其原因纯粹是身体的,通俗来讲就是外界的某个刺激使我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浑身颤抖。我们感觉到了这些生理和行为的反应就产生了情绪。例如,你正常开车前面马路上突然窜出一个小孩儿,你立刻心跳加快,呼吸加快,你感觉到了这些身体的变化,这就是情绪。所以根据詹姆斯的观点,我们先有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然后才有情绪体验,身体反应是情绪产生的原因。詹姆斯有句名言,悲伤是由哭泣引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至,恐惧是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您是不是感觉他说反了?
1885年丹麦的心理学家兰格提出了内容相似的理论,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是与血管的变化有关,血管舒张产生愉快的情绪,血管收缩,产生恐惧的情绪。由于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生理的反应,在情绪产生过程当中的作用,他们的理论被后人统称为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通过这个理论可以看出来,早在140年前,心理学家就认识到了生理反应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生理反应引发了情绪。

到了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进行了批评,他认为无法根据生理反应区分不同的情绪,因为不同情绪能产生相同的生理反应,例如,生气和兴奋都会使我们心跳加快,我们不能根据心跳加快判断这是生气了还是兴奋了。另外,生理反应不一定引起情绪,例如,跑步会使人心跳加快,人感觉到了这种生理变化,但并没有产生情绪。情绪是这样产生的: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首先要传导到丘脑,丘脑是情绪产生的中枢,丘脑同时把神经冲动传给大脑皮层和交感神经,大脑皮层产生主观体验,交感神经引发生理唤醒。

因此,情绪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同时发生,不能认为生理反应是引发情绪的原因。坎农的理论得到了生理学家巴德的支持,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坎农巴德理论。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的贡献在于他认识到了脑在情绪产生过程当中的作用,因为丘脑是脑的一部分,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情绪中枢并不在丘脑,因为把动物的丘脑切除,动物仍有情绪。
到了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理论,该理论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需要经过对刺激的认知评价,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评价才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即一个人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取决于他对刺激情境的评价。例如森林里看到一只熊,我们会害怕,但是在动物园里看到一只熊,我们不会害怕,因为森林里的熊可能会伤害我们,动物园里的熊不能伤害我们。因此我们对刺激情境的认知才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他认为,情绪是这样产生的,先有外界的刺激,大脑皮层对刺激进行评价,如果认为刺激与自己有关,比如可能伤害到我,那么激活交感神经引发生理反应,然后产生情绪体验。

很明显,这个理论把人对刺激情景的认知看作是情绪产生的重要条件,情绪产生与刺激情境、生理反应、认知等因素有关,而认知因素起着核心的作用,阿诺德的情绪理论认识到了大脑在情绪产生过程当中的作用,认识到了认知因素的作用,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同一情境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我们有时候可能跟自己的孩子生气,但是转念一想他是个孩子,我为什么要和他生这么大的气,这样一想可能就不生气了。所以什么决定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是我们的认知,是我们的想法。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心理咨询实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情绪的ABC理论,这个理论通俗易懂,A是activating events,词组的首字母,代表激发情绪的事件;B是beliefs单词的首字母,代表人们对事件形成的信念;C是consequences,单词的首字母,代表事件产生的情绪、结果。

根据情绪ABC理论,情绪的产生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A即激发情绪产生的事件,一个是B即人们如何看待这件事。埃利斯认为A起间接的作用,B起直接的作用,也就是决定我们喜怒哀乐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是我们的信念决定着产生怎样的情绪。埃利斯认为人之所以有那么多情绪困扰,就是由于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
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可以无意识地对人发挥作用,那么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
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绝对化的要求。例如我必须考第一名,我必须比别人优秀,我必须考上北大,否则就是失败者。我必须让所有的人都说我好,当我喜欢他时,他也应该喜欢我,他人绝对不能欺骗我等等。想想看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必须、应该,所以凡是认为必须应该的,这就是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有了这种不合理的信念,那么一个人就容易焦虑了,就容易产生痛苦烦恼的情绪了。
第二,概括化的评价。它是指以偏概全,通过偶然或者个别的事件得出概括化的结论。例如,一次数学没考好,就认为自己数学能力不行,一次恋爱失败,就认为没人喜欢我了,遭受一些挫折之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概括化的评价与“我总是怎样,他总是怎样怎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第三,糟糕至极的结果、或者灾难化的思维。这个是指人们过分地夸大问题或者结果的严重性,也就是,什么都往坏处想,而且把结果想得很可怕,很糟糕。例如,被公司裁员了,就认为自己完了,再也找不到工作了,一次演讲出错了,就认为自己太丢面子,别人看不起自己…

埃利斯认为,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焦虑,很多来源于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因此要改变情绪,首先要改变信念。例如,你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关心他,照顾他,但他对你一直比较冷漠,你感到很生气。根据情绪的ABC理论,分析一下你为什么生气?是因为他对你比较冷漠这个 A因素,还是因为我喜欢他,他也应该喜欢我这个信念B在起作用?难道你喜欢他,他就一定要喜欢你吗?如果你认为是这样,那就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每个人的择偶标准不同,你喜欢他,但他不一定喜欢你。再比如说,失恋了,你那样想越烦恼,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失恋了说明我们两个不合适,你放下执念,消极情绪就转变了。
因此,根据埃利斯的观点,我们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对事物看法的影响,要改变情绪,就要分辨合理和不合理的想法,然后对不合理的想法进行驳斥,想法改变了,情绪也就转变了。
我们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心理学家很早就对情绪如何产生,什么决定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问题感兴趣了。
早期的心理学家强调了生理反应的作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认知因素的作用,认为人的喜怒哀乐更多是由人的认知因素决定的,人的信念对情绪的产生起直接的作用,人的情绪困扰更多来源于头脑当中不合理的信念,认识因素改变了,想法改变了,那么情绪也就改变了。

听完了这一讲,您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呢?好,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