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是北京市“5·6民族团结日”,昌平区民族团结月活动在阳坊镇举行,主题为“石榴花开籽籽同心 民族团结邻里相亲”。当日,阳坊公园正式更名为“阳坊民族团结园”。除了有来自昌平区各镇街以及阳坊镇的机关、企业、村居民等200余代表参与活动和揭牌外,现场也有从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远道而来的客人。
6日上午,活动仪式还没正式开始,在阳坊公园的小广场上,各类民族美食摊位已经吸引了不少市民。“来来来,这是我们自己做的牛肉干和酸奶,给您尝尝。”身着蒙古族特色服饰的莫日根站在摊位边免费分发着从家乡带来的特产,他告诉记者,自己与团队二十多位同事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而来,“车程大概八个多小时,昨天晚上就到了。这些特产,是我们在家乡自己做的,希望带给北京的市民朋友尝尝。”
能跨越约700公里,专程来到昌平阳坊的这份情谊,得从2018年说起。昌平区阳坊镇党委书记郑松介绍, 从那一年起,阳坊镇便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扎嘎斯台镇开展结对帮扶,今年又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叶格乡结为兄弟镇。“前期我们主要是通过产业帮扶,让当地优质的农产品走进北京市场。同时,我们各地也将通过扎实的基层治理、有效的公共服务、丰富的文体活动,携手并进。”
当日,还举行了阳坊民族团结园揭幕仪式,这也标志着阳坊公园正式更名为“阳坊民族团结园”,未来这里将开展更多民族文化活动。
实际上,昌平区民族团结月活动落地阳坊镇,不只是因为这里与民族自治地方携手帮扶的过往,更因为阳坊镇本身的历史渊源。
老北京人脑海中的“阳坊”二字,一定与“涮肉”有关。而位于阳坊的西贯市村,被称作“京北回族第一村”,人们所熟知的阳坊涮肉,秉承的即是西贯市村的回族饮食传统,也承袭了北京地区蒙、满涮肉的形制。
餐饮是阳坊镇的一张名片,也是打开阳坊故事的一把钥匙。郑松告诉新京报记者,清末以前的阳坊镇是商旅聚集地,深秋时节,塞北的牛羊会经居庸关,由阳坊进入北京,“这里是商旅的一处落脚地,因羊圈遍地,曾以‘羊房’得名。后来当地逐渐形成了交易市场,规模变大,又因这里地处太行山之南,山南为阳,此后就有了‘阳坊’的名字。”
郑松说,享誉京城的餐饮品牌,正是由民族文化与习俗特色所孕育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回族、满族、汉族在阳坊交融,让民族特色美食获得认可,也成就了阳坊涮肉的品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民族团结月活动启动后,我们也将进一步将这里打造为北京市民的休闲目的地。也希望市民朋友走进阳坊,体验露营、小动物乐园、‘北京后花园’景区和一系列美食活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