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

00:00
05:25
《百家游说》——荀子(一)各位听众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聊一位最不像儒士的儒家后圣(不要读成后生):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比各位听众并不陌生。这出自治世经典《荀子》劝学篇的一句话,被赫然放在了其著作之开篇。显而易见,荀子对于“学”的观点,颇有见解。诚然,作为至圣孔师的儒家后人,并没有忘记圣人身体力行推行教育私学之千古遗风,提出了“劝学”诸言。作为古代的大教育家,谈起“学”,他率先破题:人总是可以改变的。学习的过程,恰恰是我们克服先天痼(gu4)疾,修养后天的过程。故“学不可以已(yi3)”。这就是荀子“化性起伪”道德教化论的理论渊源。在荀子看来,人之初并非真善,而是伪善。对此,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天,荀子被一户淳朴善良的人家盛情邀请去做客,见到这户人家的一对双胞胎十分可爱,虽然仍是牙牙学语的年纪,但丝毫不怕生。荀子取了块糕点放到其中一个孩子面前,结果孩子居然面色大变,不断拍打抱着他的母亲,挣扎着去抢糕点。而另一个孩子看到后,竟同双生兄弟争抢剩下的糕点。稚嫩的幼童尚且不明世事,所做的一切全凭自然之性。此举便是荀子性恶论中的“人之初,性本恶”了。那所谓的“化性起伪”又何以见得呢?他解释道:“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是说,人虽生而为恶,但可以“起伪而善”,最终成圣,以达孔夫子至圣之境界。以现世视角看待这种视善为伪善,恶为本恶的观念,显然有失辩证法的粉饰修彩,但其中又可剥离出荀子另一层核心思想要义:天道自然,天人相分。荀子认为:万事万物运行是有规律的,天道也不例外;而人的意志是超脱自然规律之外的。这种观点无疑是开山之巨论,彻底挑明了对于儒派长达两百多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观点,连孔子都不敢妄加论断的鬼神之说,荀子却坚定的站在了现世唯物主义的一方。(为(二)埋下伏笔,其被儒家驱逐的一大原因)人性虽恶,在他看来,天道运行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的,在尊重“天道”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可以“裁万物并骋能而化之”。这和后世唯物主义集大成之马克思唯物论观点不谋而合,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高效充分地利用自然。当荀子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刺破重重天穹,穷望袤远天际,是否会跨越时空,望见这片华林春海,盛世人间?自此,其后圣之名便继儒家至(孔)、亚(孟)、复(颜)、宗(曾)、述(子思)五圣后的儒家别宗,自称一圣。被后世称为:“诸子百家之集大成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山东科技大学

    作者:姬明顺 录制:邓朝禹 后期:邓朝禹 发布:李朔 封面制作:李朔 审核:谢帅 李甲明 李朔

    AI小书童 回复 @山东科技大学: 小书童觉得你们的团队合作很有默契,互帮互助才能事半功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