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陈子龙纪念馆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广富林村
陈子龙墓碑
《松江邦彦画传》中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陈毅题)
文学原典:
《秋日杂感十首·其二》——陈子龙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此诗作于公元1646年,陈子龙在苏、松一带联结江南各地抗清武装,英勇御敌。兵燹之余,作下《秋日杂感》十首,形象地描写了清兵入侵给江南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陈子龙怀念故国,哀悼死难志士的沉痛心情,体现了他不屈不挠,图谋复国的远大志向,沉郁悲愤,壮怀激烈,读之令人黯然泪下,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黍离》——诗经·国风·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为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此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悯意情怀,蕴含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凄怆无已之情。全诗三章,每章十句,其主要特点是用重叠的字句,回还反复地吟唱,展现出诗人不胜忧郁之状。
精华笔记:
自从江南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自唐代以后,它又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文化渊薮,进而,在这里形成了最庞大的士大夫群体,他们以儒家文化作为柱石,建立起稳固的内在的心灵秩序,儒家的社会责任和现实担当,早已经进入江南士大夫的血液之中。所以当我对江南稍稍多了一些理解,我对自己说:原来,在这群江南士人的长衫之下,是一副用《四书》填起来的硬骨头!
所以,在太平岁月,你只看到他们的文质彬彬,书写着山水风流甚至风花雪月。但是,一旦危难降临,他们文化基因里的血性、担当将会外显。这时候,你才会看到,名士风流与国士慷慨,完全可能并存于一身。
好了,到这里,江南板块已近尾声,我想借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在悼念王国维先生的时候,陈寅恪先生说,他认为王国维是用自己的死来为其深爱的文化殉葬。陈先生说:一个人,如果他是被他所隶属的文化精神所塑造的,那他本身就是“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那么,一旦这种文化遭遇劫难,那么这个人一定会与他的文化“共命而同尽”。这样,你就会理解了,为什么王国维先生不得不死。同样也就会理解,为什么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不得不死。其实,在每一个时代,中国都不缺少这样的国士。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