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话剧《苏母》的舞台上,当苏洵向妻子程夫人、女儿八娘、年幼的苏轼与苏辙描述汴京时,一时间仕女起舞、士子云集、名臣辈出、气象万千。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分钟左右,却是近三个小时的整场话剧中气势最浩瀚的场景。历史上三苏崭露头角,正是在汴京一考成名。
但这幕话剧的主角,却不是三苏中的任何一人,而是程夫人。经过三年精心创作,大型原创话剧《苏母》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是全国第一部以“苏母程夫人”为主角的话剧作品,于4月27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成功首演。这一次令京城观众由衷感动的,不再是才华横溢的三苏,而是苏母的伟大与不凡。
演出尚未开始,就有不少观众怀着期待提前抵达剧院,与现场的海报、刊物还有来自苏母程夫人家乡青神县的特色竹编等宣传物料合影“打卡”,留下与话剧《苏母》一段难忘的回忆。
北京观众现场“打卡”
《苏母》以叙述体与戏剧体融合的诗意笔调,将程夫人嫁入苏门后的三十年光阴一一道来,时而令人捧腹,时而催人泪下,时而如沐春风,时而惊心动魄。《苏母》所赢得的每一次如雷掌声,都是实至名归。
《苏母》演员在全场掌声中谢幕
01
历史上,关于三苏的相关记载早已汗牛充栋,但关于苏母的史料却寥寥无几。除了苏洵自己的一篇祭文和司马光的一篇墓志铭外,后人关于苏母所知极为有限——她甚至没能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司马光“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的赞叹,又令人难以忽视古代三大贤母之一的苏母对于三苏的成就之功。话剧《苏母》若要成功,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空间、震撼而严密的情节设计、精湛而丰富的表演层次……缺一不可。
话剧一开幕就是反差带来的震惊:在想象的时空中,端坐桌前抄书的苏母程夫人,耳听“金花帖子,报登科之喜”兴高采烈的敲锣报喜声,得知赴京赶考的父子三人金榜题名;而真实的时空里,前来苏家报喜的差役,却惊闻程夫人已经不幸逝世,高兴的呼喊顿时转为悲音。“报登科之喜”的叫喊声从透着欢笑到语带哭腔,一笑一哭之间,已令观众情绪为程夫人的命运所牵动。
另外的一笑一哭,是程夫人嫁到苏家和女儿八娘嫁到程家的两幕场景。十八岁的程夫人嫁到苏家时,虽然程家富而苏家穷,“从大红门嫁到篱笆门”,但程夫人一路言笑嫣然、喜不自胜。
而当八娘嫁去程家时,同样的凤冠霞帔却是悲不自胜,拜别爹娘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已经隐隐令观众感觉到了此去前途多舛。这即是剧情设计上的巧思。
整场话剧,除了展现青年时的苏洵、幼年的苏轼苏辙之外,女儿八娘以及与苏轼青梅竹马的王弗也占据相当的篇幅和戏份。为什么?因为八娘和王弗,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程夫人的化身。
当程夫人第一次听闻王弗时,她忍不住惊叹,“她竟然有自己的名字!”令观众联想程夫人虽然因三苏而名闻后世,却终于遗憾地没能留下自己的名字。八娘则更像另一个程夫人:她跟程夫人小时候一样能文善书,也梦想像弟弟苏轼苏辙一样赴京赶考,但限于时代只能以出嫁告终。而更不幸的是她遇人不淑、因病早逝,当程夫人肝肠寸断悼亡爱女时,她其实是在为另一个自己、也为无数才华被迫埋没的女性放声一哭。
《苏母》时长不短,但没有冗余的剧情,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每一句对白都有它的作用和意义。史上记载寥寥的程夫人,正是通过近三小时的持续铺陈、拓展和烘托,在观众心中立起一个鲜活、丰富、饱满而过目难忘的苏母形象的。《苏母》导演查丽芳一语中的:“整部戏,就是关于程家小姐如何成为苏母。”
而眉山三苏“一门三词客”的力度和温度,也正是因此而生。
“眉山三苏,来也!”
02
《苏母》作为一部大女主话剧,主角程夫人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董凡担纲出演。主演是一部话剧的灵魂,董凡的表演时而柔和轻快、时而力透千钧,收放自如,无所不宜。
她在剧中打着算盘历数家中诸般花销这一段,数百字台词脱口而出连贯一气全无窒滞,体现了话剧演员的优秀基本功;而在哀悼亡女八娘一节,她的大段内心独白,又立竿见影地提升了整部剧的品质感——大段独白是优秀话剧的关键部分,也是最能看出演员水准和对白撰写能力的元素,像《苏母》这样一部话剧如果没有这样一段精彩的独白,上限注定有限。
对于演员而言,表演是难点;而对于编剧而言,剧情如何展开才是难点。写作《苏母》剧本的国家一级编剧陈丽丽坦言,虽然一开始就确定程夫人为主角、三苏为配角,但因为三苏的光芒实在太耀眼、史料轶事实在太丰富,致使陈丽丽发现自己写着写着笔触就“随着三苏而去”。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推敲再推敲、推翻再推翻,最终确定从三苏的视角来写程夫人——三个人眼里加起来的程夫人,才是这部戏的主角苏母。在苏洵眼中,程夫人是识见超凡的知己和贤妻;在性格豪迈外向的苏轼眼中,母亲干练而明媚;在性格内敛细腻的苏辙眼里,母亲纤弱而柔和。以这样的叙述来塑造程夫人,令她的性格形象丰满、鲜明、层次多元、栩栩如生,既温暖和煦、又严以教子,绝非寥寥几笔记载给人的简单平板印象。
在剧中,苏家上下事无巨细都跟程夫人有关:纱縠行的生意靠她维持、丈夫的任性需要她包容、女儿的志向需要她倾听、兄长的唠叨需要她承受、下人的抱怨需要她疏导、儿子赶考的费用需要她解决……就算不能说程夫人成就了三苏,但程夫人确实成全了三苏。
在一千年前的北宋,程夫人身上所体现出的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与当代的优秀女性品质并无二致。《苏母》上演前,陈丽丽既兴奋而期待、也好奇而担心: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会怎样看待符合传统儒家“温良恭俭让”标准的苏母?
但陈丽丽其实多虑了,优秀的女性在任何时代都不缺乏认可的共鸣。当剧中苏轼苏辙缠着苏洵、六年后也要一起进京赶考时,苏洵犹豫不决,此时程夫人慨然一句掷地有声:
“这个家,有我!”
顿时全场掌声雷鸣。年轻的观众小周,看到这里时非常有感触,“那种勇气、担当和魄力,让我非常敬佩也非常感动。”
在观众眼里,《苏母》往往于无声处响惊雷,令人动容,直透其心。在专业人士眼里,《苏母》作为全国首部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题材的话剧作品,无论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都有值得大书特书之处。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四川人艺用最好的资源、最强的阵容演绎这台戏,董凡塑造的苏母形象是有文化、有教养、有修为、有气度的一位母亲。”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也则表示,“《苏母》是四川本地文化资源、艺术资源的深度发掘,结合得也非常好。”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认为此剧表演“既是空灵的传统的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美学,但表现的感觉又有现代的美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胡薇,对于还原宋代氛围印象深刻,“舞美配合以及整个舞台处理,主创都营造出宋代的感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则从题材选择上加以赞赏,“选苏轼的母亲来做戏是非常有眼光的一个选择,也是很值得肯定的。”
古来治国必先齐家,而苏母堪称齐家之典范。是以一部《苏母》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于当下更有宏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03
除了表演精益求精之外,“诗情画意的古典风,干净而写意的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看过话剧《苏母》的观众们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之一。此外剧中不但有福建话、山东话等各地方言予以点缀,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色、热烈的蜀地人物风情更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这源于四川人艺始终用戏剧的力量展现巴蜀文化气质。作为西南地区的戏剧领军院团,成立至今已有七十年的四川人艺一向在肩负起自身的文化传播和形象塑造责任的同时,全力弘扬巴蜀文化。在成功打造出话剧《苏东坡》之后,此次又集全院精英打造出《苏母》一剧,从而为中国话剧史又增添了一个经典而永立于舞台之上的母亲形象。
董凡希望,巴风蜀韵和巴蜀女性的杰出品质,能因《苏母》而尽可能地为国人所知。“苏轼是从四川走向全国的,我们特别希望这个戏能够多一些四川的特色,让全国的观众都能够欣赏到巴蜀文化的艺术魅力,也希望通过这部剧能够让苏母和三苏的故事传播得更深广、更长久。”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则表示:“四川人艺作为四川本土的戏剧领军院团,始终致力于传播巴风蜀韵、打造四川精品、讲好四川故事,要不断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以原创精神让属于四川的中华文脉光芒得以绽放。我们用话剧《苏母》,表达对我们心中敬仰的“三苏”和她背后伟大的女人程夫人的敬意。”
如今《苏母》已在北京首演成功,接下来将进入新一轮的全国巡演。而那些原汁原味的四川方言、妙趣横生的机锋、匠心独具的各种梗,或许终究要身为川人才能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苏母》终将在四川正式上演,而那里,是苏母和三苏真正的家。
红星新闻记者 程启凌 蒋庆 编辑 王力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