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孔子的真实身世《第三集孔子的成长》

揭秘孔子的真实身世《第三集孔子的成长》

00:00
05:51
正本清源,还原历史,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解密孔子的真实身世,共四集
《第三集》 ——孔子的成长经历。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知识相当渊博,她非常精通伏羲氏的《易》,对《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特别精通,这也是孔子早年主要的知识来源,孔子三岁开始就在母亲的教育引导下,先后学习了《诗》《书》《易》《周礼》和上古帝王的治国安邦之道。十五岁之前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办私塾。这就是孔子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学”读jiào不是xué。而当代的专家和学者都把孔子当成是十五岁才开始学习的,那是完全错误的。孔子是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贫而贱”地生活到他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离开了他。颜征在,作为孔子的母亲,对孔子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孔子之所以对天下的妇女那么的尊重,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他的母亲(而像现代人所描述的“男尊女卑”这个词,绝对是被误导的结果)。

其实,孔子不但非常尊重女性,对女性也是特别了解,再加上自己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所以,对于小孩子的行为和心态非常熟悉,因此也留下了千古佳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但这句话却成为了后世之人对孔子的最大攻击。也许因为某些原因吧,孔子成了当代某种斗争的牺牲品。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和传播儒家思想,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方针和主张,指出了在社会的发展中,需要给予指引的有三种人:第种就是男人,这不是大男子主义,反而是因为男子容易用统一的思想进行规范;第种就是“女人”;最后一种,是小孩子,就是《论语》中多次提到的“小人”这个词。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小孩子和女人,他们的个性和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都是不同的,不能完全用教育男性成人的方式来对待,而且对他们所使用的教育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这样解释过后,这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正解其实就是:对待小孩子和女人的教育方法要不同,至于用哪一种方法还要因人而异。所以孔子才说“为难养也”这里的“养”其实说的是教育的方法,而不是像现代人所认为的那样。

孔子在小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家人情况一无所知。等到孔子慢慢长大,母亲颜征在就陆续开始给他讲述一些关于孔氏一族的家世,并告诉了孔子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战死在了疆场,之前的家业与自己也没有任何关系,都由自己父亲娶的正室施氏掌管,那一支总共有九个女儿,妾室所生的儿子孟皮因为腿上有疾,所以后来也过得不是很好,整个家族也很快中道衰落。父亲在战场上战死之后,被埋的地方也没有准确的位置记载。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母亲也离开了他,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母同穴,孔子就到处打听父亲战死后的埋葬地址。通过母亲家的邻居帮忙才找到了准确位置,最后才得以让父母死后同穴。

孔子对于家庭的伦理关系非常注重,并非常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在他的理念中,他非常希望人人都能先修好自身,然后“齐家”,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儒家思想认为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为下一步“治国”和“平天下”做好准备,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对于孔子的经历,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下次给大家讲解孔子的哥哥,谢谢大家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