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胠箧》其二译文
上一讲中,作者通过“田氏代齐”的故事,来说明圣智之法被窃国者所利用的情况。本讲中,作者相继列举了历史上被人们视作贤人的不幸遭遇,继续说明圣智之法的荒谬。
我们不妨来试着讨论一下,这世间的各种所谓的聪明,有不是在替大盗集聚财宝而做准备工作的吗?我们所认为的圣人,又有哪个不是最终沦为了帮大盗看护财物的守卫?我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就以历代被奉为贤人的关龙逄、比干、苌弘、伍子胥来说吧!
夏朝的时候,夏桀为了讨宠妃妹喜的欢心,在宫中建起酒池肉林,还邀大臣关龙逄和他一起观看对犯人施以炮烙之刑。关龙逄豁出命来,竟然对夏桀说他能预知未来,他看到夏桀的王冠已经像块大石头一样摇摇欲坠,而脚下踩的则是春天的薄冰,眼看就要堕入无尽的深渊。结果,暴君还没遭到上天的惩罚,关龙逄却立刻遭受了炮烙之刑,成了历史上直言死谏的第一人。
商纣王的叔叔比干,也因为直言进谏而步了关龙逄的后尘。为了让暴虐无道的商纣王改邪归正,比干几番直言犯上,结果被纣王挖出了“七窍玲珑心”。
作为周王朝的老臣,苌弘同样对周王室忠心耿耿,在各路诸侯割据、虎视眈眈的政治形势下,他仍是一心想着要周王室复辟。可是这种忠心换来的不是信任,而是猜忌。最终,因为一封伪造的密信,苌弘被流放到蛮荒的蜀地,后来切腹自杀了。传说他死后,有人将他的血装入玉匣中埋葬,三年后挖出时,竟然化成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
吴越争霸时,忠心不二的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掉被俘虏的越王勾践。可夫差不但不能从善如流,还偏信谗言,认定伍子胥意图谋反,并勒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让门客挖出他的眼睛置于东门上,声称要看着吴国灭亡,结果尸体被恼羞成怒的夫差抛到了江中喂鱼。
历史的血泪,斑斑可考、殷殷可鉴,这四位贤臣诤臣为国为民的心,日月可鉴,却仍不免因忤逆君上而引来杀身之祸。为什么?因为圣人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非死不可,更何况是被君王认定的不忠之臣。
盗跖是春秋末年活跃在山东一带的流寇,烧杀抢掠、杀人如麻。有一天,盗跖的手下问盗跖:“咱们做盗贼的也讲究道吗?”盗跖回答说:“三百六十行,哪行没有道呢?能凭直觉猜出屋中所藏的财物,就是圣明;敢于破门而入、冲在前面,就是勇猛;能让别人先逃、自己殿后,就是义气;能揣度得出行动能否成功、见机行事,就是智慧;分赃时分得平均,让弟兄们谁都不感到吃亏,就是仁德。要是这五种品德都不具备,却想成为大盗,天底下绝没有这种离谱的事儿。”“圣”“智”“仁”“义”“勇”等,这些被圣贤所标举的美好品德,却被盗跖安放在了盗贼身上,虽然有种蒙太奇的效果,竟也被盗跖说得合情合理、无可反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美妙的口号就像一个“名器”,你想往里边装什么,但凭所需。
据此看来,善人如果不懂得圣人之道就无法立身于这天地之间,而盗跖如果不懂得圣人之道也无法行窃。可悲的是,这世上从来都是善人少、恶人多,这正说明了,圣人之法不利于天下的地方比有利于天下的地方更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