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易》是圣人照见并用于表达宇宙真相的符号体系

第二节:《易》是圣人照见并用于表达宇宙真相的符号体系

00:00
19:53

上一节讲了无言才是真,其实是引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习惯称为真我,真我没有形象,所以一切言语都只是指向祂,言语本身不是。经书上说:供养十方诸圣,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这个无心,凡有一个东西存在,需要供养,皆是有相,有相就要有为,有为就离不开二元对立,所以这里的供养十方诸圣指向外求,认为有圣人,区别于自己,认为自己是凡夫,所以去供养,这样其实就是心中妄想,而无心者,就是离一切相,无心即是自心。就是这个妄心一歇,便是这个无心道人,时时无心,时时自在,即知道真正的自己当下存在,这是法之供养,是自己供养自己,这才是真供养也。所以我们上一节让大家体验了一下,当连续声音突然停止,而生起寂静,这时若不生一相,便接近了这个无心道人,因为说接近,是一般人在这里还有一个静相,同时有一个自己在观察、体会这个静相,所以只能接近。若有静相而不当静相想,默契而入就是了。这里再次提醒:一用语言形容,就与道相隔。一用心想,真实就被妄念覆盖。

同时上一节我们已经明确,我们是以《易》为入口的,那易是如何来表达这一真相的呢?这一节我们就从这里开始了解。

任何时代,多数人都活在“谎言”之中而无法自知,可以说是活在妄想编码的世界中,所以终其一生仿佛一直在求,但也最终无奈而终。表面上人们有很多选择,也一直在选择,而这种种选择会带来种种痛苦,当我们处于痛苦中时,只有少数人会开始思考问题的本质,同时会不自然地去破除一些假相。

凡是可以破除的相,都可以说是障碍在真理外围的气泡。多数人活在被五彩斑斓气泡包裹着的世界,而那些有机会刺破气泡而接近真理的人,无一不是在经历种种痛苦后而得以照见。当然这里定义的“痛苦”本身,仍是我们普通人的视角相比较而定义的,事实上或是开悟者眼中的“菩提种子”。上至伏羲、老子、孔子及后世的开悟者们,他们的一生经历着常人无法忍耐的事。最终成就非凡的智慧,从各种角度而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智慧之钥,免去了我们破蛮荒之苦,只需诚实的继承,就可以借此智慧之钥开无明而见真我,从而实现解脱,实现本有的超然洒脱。

那贵为智慧之源,诸经之首,万法之宗的《易》,是创作者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才领悟的呢?上古时期具体的东西无法考证,但民间一直流传着“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同时还说“伏羲女娲为繁衍人类而以兄妹关系结为夫妇”那这些事是真的么?这些神话故事又传承着什么样的智慧呢?这些问题一直论而不决,学者们各执己见。直到公元1942年,在湖南长沙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出土了一份帛书,楚帛书中的乙篇描述了伏羲女娲的故事和大洪水时代。

翻译过来的文字大意为——伏羲、女娲之时,中国大地发生了大洪水,所以中华大地“梦梦墨墨,亡章弼弼,风雨是於,伏羲氏和虘趘氏部落女娲联姻,诞生了四个新的部落,故称四子!

这和我们南方少数民族中的神话传说故事非常接近,因为我本人是布依族,所以很早就在火堆旁听母亲给我们讲过。咱们不妨来听听这些神话故事,或可让你我从中有直接的领悟呢。

当时我听到的故事是这样的:

故事是从“旧白陡”开始的。“旧白陡”是布依话的音译,意思是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天空黑云密布,雷声隆隆,持续大雨倾盆,不知下了多少个昼夜,一时洪水肆虐,浊浪滔天,人们只能被迫往高山上迁移。

雨持续倾盆而下,多数人所剩的办法只有藏起来,以盼躲过此劫(写到这里时我泪目了,仿佛一瞬间体会到了当时的绝望与无助)。有些人藏进了水缸之中,有些人藏进了柜子,有些进了山上的石洞,有一家人,实在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一只大葫芦,葫芦虽大,但不足容纳一家人,父母选择救孩子,然后把两兄妹放了进去,并给了一把米,吩咐饿了只能一次吃一粒,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便出来,进去之后父母才把葫芦口用东西堵好……

当大洪水淹没了最后一个山头,在山洞的人淹死了,水缸、柜子等因为漏水,又没有足够的飘浮力,终也难以幸免,只剩葫芦在洪波中漂流……不知过了多久,当他们醒来时,洪水已经退去,葫芦被挂在一棵大树上,这时天下也只剩兄妹俩人,为了繁衍人类就必须结为夫妇,可是想想也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最终只能遵从天意行事。据说为了显示天意做了很多测试。

如一个在山下拿着针,一个在山上抛线,如果线刚好穿进针眼中就示意可以,另外还有从两边山上同时滚落石磨,如果滚到山下两块石磨能重合就示意可以,还有几项非天意而人为不可能的测试都成功了。最终遵从天意而结为夫妇,这兄妹就是华夏始祖,伏羲与女娲。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些故事民间一直口传至今,其实这里与亚当和夏娃的故事相类,延伸来看,这里的故事背景交待了一个混沌的状态下,一阴一阳的交互而始有人类,为什么是兄妹结合而延续后代呢?兄妹出至于同一母体,即出于同一大本源,细想这其实就是通过伏羲与女娲的故事,给我们后人讲《易经》啊!

试想当时,伏羲与女娲虽躲过了洪水生存了下来,但孤独无依之情可想而知,四周依然有未退尽的涛涛洪水,除了身体与精神可以说什么都没有了,那么经历了这些之后,伏羲到底悟出了什么?

如果以“有”形的世界观来看,人类科技发展到现在也未能了解宇宙根本规律,现在我们所能探索、接触的到火星已经是现阶段(2022年)的极限了。而中国古圣先贤通常是从“无”的世界入手,能了解到几百光年之远的28星宿,并体证28星宿与人的关系,光年是什么概念?就是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1光年=9460730472580千米(公里),而火星距地球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

所以我们如果以原始进化论的角度去理解《易》的诞生,是费解且无力的,非“照见”而不可得。而一脉相承传下来至神农氏、黄帝、老子、孔子等,从相关著作如《黄帝内经》《道德经》等著作中就能看出,其所言皆以“无”为基础的,如经络、气脉的发现,用现在西医最精微的解剖技术也是徒劳的,这些都是古先贤圣人通过内证观察而得。

不过说到这里,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人,他是中国著名经络学家——祝总骧先生。他带领团队运用电子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声学和形态及动植物等多种学科检测和独特的实验法,准确地揭示人体经络线的分布位置,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的高度科学性和客观存在。汇总写成专著《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于医学而言,这无疑是证明了古中医所言不是空托之说,而是客观存在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证明了古人智慧主要来至于内证实践,通过内证方式而悟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无疑,《易》的创立当然离不开伏羲始祖的内证实践,或许是甚深禅定的状态下,“一画开天”而创作出与天地准的《易》,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通过从高维下载的方式创作的,揭示了道之体与用的真相,所以易为万经万法之源。

且看:

“《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用的“观”很重要,不只是表面的“看”。佛家传入中国后,在翻译“毗钵舍那”时,用了“观”字,其本意与作为“定”的“奢摩他”相应并称。指以智慧观察特定对象,或通过观察特定对象获得智慧,故亦译作“智”,所谓“禅智”,如“观自在菩萨”的观。即这里的观象、观法、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有仰俯用肉眼观察于天地之外,亦有深入禅定(通过内证)来获得智慧之意。

接着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近指自己身心,远与近相对,指身心之外一切事物。通过以上观象,观法,观物、近取,远取这么一个大工程,于是才开始创作八卦。其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用现在的话就是,易的创立是来源于内在智慧的证悟与外在自然的验证,不止研究我们看得见的有形世界,同时也包含通达了看不见的暗能量世界。所以通过易的法则,指引内修可通天地之元炁而自证元神,对外比类取象就可了解万物之情况。这就是伏羲始祖悟而始作的易。后人不断演义并加以文字叙述而成为《易经》。

只有我们这么认为吗?

当然不是的,接下来我们看看先贤们是如何理解易的创作的,古人也有明确指出之处,《易学启蒙》说:包羲画卦所取如此,则《易》非独以河图而作也。盖盈天地之间,莫非太极阴阳之妙,圣人于此,仰观俯察,远求近取,固有以超然而默契于其心矣。故自两仪之未分也,浑然太极,而两仪、四象、六十四卦之理,已粲然于其中。自太极而分两仪,则太极固太极也,两仪固两仪也。自两仪而分四象,则两仪又为太极,而四象又为两仪矣。自是而推之,由四而八,由八而十六,由十六而三十二,由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于百千万计之无穷。虽其见于摹画者,若有先后而出于人为,然其已定之形,已成之势,则固已其具于浑然之中,而不容毫发思虑作为于其间也。程子所谓加一倍法者,可谓一言以蔽之。而邵子所谓画前有易者,又可见其真不妄矣。世儒于此,或不之察,往往以为圣人作易,盖极其心思探索之巧而得之,甚者至谓凡卦之画,必由蓍而后得,其误益以甚矣。

【我们来翻译一下,这里是古文,所以在听时容易听不清,最好自己看着简介的文字部分,就更容易了】《易学启蒙》由南宋朱熹、蔡元定合撰,这里指“易”不是独以河图的原理而作,整个天地之间,都是太极阴阳之妙,圣人伏羲在这个背景下(或者说前提下),仰观俯察,远求近取(即上面所言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将这种原本就有,以不可思议超越一般常规思维的领悟而默契于其心,这里这一段这种超然,就是指悟道了,得道了)

得到了什么道?

答:所以阴阳未分之前,浑然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而有六十四卦的理,已显著明白于其中。这个“已”字用的非常好,这些东西不是一步一步推来的,圣人照见了宇宙真相,而这些道理早已经存在,摆在那里了。前面我们说伏羲到底悟到了什么?这里算是一个回答。

接下来说的是一个演化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叠加变化的过程。即【原文】“自太极而分两仪,则太极固太极也,两仪固两仪也。自两仪而分四象,则两仪又为太极,而四象又为两仪矣。自是而推之,由四而八,由八而十六,由十六而三十二,由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于百千万计之无穷。”(见后文用图来表示出来,就明白了)

又说:【原文】“虽其见于摹画者,若有先后而出于人为,然其已定之形,已成之势,则固已其具于浑然之中,而不容毫发思虑作为于其间也。”

【这里的意思是】虽这些太极,卦象,及卦象的演化是在画卦者这里发现的,如有先后顺序是出于人为,然而这些已定的图形及能推及于无穷之势能,则本来已经明确存在于浑然之中,而不容丝毫后天头脑分别意识的思虑作用于其间也。程子所谓加一倍法者,可谓一言以蔽之。“加一倍法”是邵雍易数,但这里朱熹用他的老师程子所谓……这里的“加一倍法”是对上的一个总结,即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八变十六……以至于无穷尽。讲浑然而至于有万物,万物皆出一,“加一倍法”而成。

接下来引用邵子的话再说证明,【原文】:“而邵子所谓画前有易者,又可见其真不妄矣。世儒于此,或不之察,往往以为圣人作易,盖极其心思探索之巧而得之,甚者至谓凡卦之画,必由蓍而后得,其误益以甚矣。”

【释文】而邵雍邵子所说的“画前有易者”,是说画卦之前易已经存在了,又可证实以上所说是真的,不是妄加推断。当代的学者们在这个地方不加详察,往往以为是圣人作易,是因为圣人的思索和探究得来的,甚者有人还认为卦画是由蓍草而得,真是谬误之深。

所以这里的这一段明确指明易不是一步一步推演而来,也就是不是后天二元对立机制下思考而得,是得道圣人伏羲通过“观”的方法,固有超然而默契于其心,是在道(一体)的角度展现出来的,相当于佛证悟得宇宙人生真相后,对我们展开的各种开示,而形成的种种经论智慧。

所以这一段蛮关键的,现在的书多数讲卦的来源都是基于远古之人,从野人一步步进化出来的文明。比如有的说是当时用结绳计算,有的说是模防动物,有的说是观察太阳影子画的,总之都是从头脑去分析,找到的一些似有似无的证据。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孔子作《系辞》,同时邵雍邵子、程朱之贤者都这般交待,这些读书人为什么不信?所以人真的很奇怪,不过读到这里,这些都不是关键的了,关键的是接下来,我们如何获得这个易的智慧。

特别要找出这个“画前面有易者”的这个“易”是什么?如果八卦是比拟万物而有,那八卦之前的这个“易”或者说万物生成之前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你发现了吗?从神话故事到易的出现,说的都是同一事,从感性的角度,你我是伏羲女娲之后,理性的表达是你我是阴阳所化现。

聪明如你肯定又有了一个新问题,那最初是什么?对啊!最初是什么?又回到了阴阳之前的这个“画前面有易者”的这个“易”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去找出来吧!下一节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