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 第七品第七讲解读】看破诸行无常,你就能做到放下

【坛经 第七品第七讲解读】看破诸行无常,你就能做到放下

00:00
05:24

《机缘品第七》第七篇,僧人志道向惠能大师提问,他读《涅槃经》有不理解的地方,那么这本经文讲了什么呢?


《涅槃经》主要是以“涅槃”作为核心概念来说的一部经。我们印象中的涅槃,大约就是指死亡进入轮回,但大乘佛教的涅槃其实是一种境界,有四个特征“常、乐、我、净”。“常”就是指恒常不变的,主要指法身;这里的“乐”与世俗的快乐不同,是一种不会断绝、不会消失的安乐境界;“我”指的是一种自在的、绝对自由的状态,是指真正的自我,是一种自性,这也是佛的特质之一;“净”就是清净无染。所以涅槃其实是一种恒常不变的安乐,一种找到了真自在、清静的状态,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的状态,也就是真正成了佛。以涅槃这个概念为基础,《涅槃经》还讨论了佛性、成佛、业报、忏悔、向善等很多大众关心的话题,佛教中的天台宗、华严宗也把《涅槃经》作为佛的最高最完善的说法经典。


现在我们再来看僧人志道的疑问,他不明白的是《涅槃经》中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因为有生就有灭,就像花无百日好,有开就有败,只有脱离了生灭,才会达到一种恒常不变的安乐境界。


志道认为,色身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法身就是我们的本质,色身脱离了生灭,就没了生命,法身脱离了生灭,就没了感情、认知,像花木石头一样,这怎么就能获得恒常的安乐了呢?他的这种观点其实是站在“有”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安乐”是我们应该实际感受到的,感受不到的怎么会是“安乐”呢?


但志道其实被能看到、摸到、感受到的“有”蒙蔽了。我们在尘世中生活,总是执着于“有”,有健康、有快乐、有长寿、有好的物质等等,但这些“有”都是围绕着我们的色身,围绕着我们的感观,是实际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无明所障把不存在当成了存在,也就有了种种的感受,因为有喜就会有悲,有存在就会有消亡,当消亡产生,我们会因为失去而难过、痛苦、悲伤,因而产生很多执念、很多烦恼。


我们刚才说过的“涅槃”的四种特征是“常、乐、我、净”,这四种特种并不是我们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而是强调“无”。也就是我们如果能够领悟不生不灭的道理,知道本来就没有生灭,只是我们误以为有,才会产生种种真实的烦恼,而看透了实相就不会感受到有烦恼、不会感受到生灭、我们甚至不会感受到那些实际的、让你总是开心大笑的快乐,而是处在一种安定的、平和的安乐,一种平静的、持久不变的祥和状态中。而这些不是从我们的心外去寻求的,不是从我们的感受中得到的,是本自具足的,是存在于我们自心的佛性中的。《涅槃经》中有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当我们看到了心中的佛性,能用佛的智慧看待世界,我们就能得到长久不变的安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