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观察|小行星防御、月球旅游 当科幻“点子”逐渐成为现实

中关村观察|小行星防御、月球旅游 当科幻“点子”逐渐成为现实

00:00
09:39

当深空探测实验室开始向社会征集近地小行星防御方案与深空遥感星座的建设方法,当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开始探讨建设太空电梯的可能性、预测月球旅游到来的时间,你是否感觉科幻小说中才会出现的桥段开始逐渐走入了现实?

4月27日至4月29日,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石景山区首钢园召开,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探访首钢园区大会现场,采访了前沿科技与科幻领域的诸多嘉宾,发现科幻小说构想与前沿科技探索已经开始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科幻与科学似乎只有一线之隔,科学是科幻的基础,而科幻是科学的明天。

太空电梯不违反科学规律 电磁弹射发射火箭正在论证

在科幻大会现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发表了题为《空间科学与航天技术的新发展》主旨报告,吴季介绍了除了常规火箭之外,其他“离开地球”的方案,如《流浪地球》电影中出现的太空电梯,以及使用电磁轨道代替火箭燃料等。

除了科学家的身份,吴季还是一名科幻作家,他创作了《月球旅店》、《月球峰会》两部科幻小说,并预计月球旅游在未来10到20年会实现。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实际上很多科幻小说中的构想确实在未来进入了现实,很多科幻小说家本身也拥有很高的科学素养。如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就是今天潜水艇的雏形,而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发布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专业论文19年后,人类成功实现了实况转播电视画面。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项目主任、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员三丰表示,科学幻想与科技创新之间呈现双螺旋关系,“科幻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创新性,启发科技创新,助推科技创新的扩散,科幻原型评估科技的社会影响。而科技发展则刺激科幻创意生产,科技赋能科幻文化产业发展。”

令人惊讶的是,对于类似“电磁弹射”发射火箭的构想,火箭专家们确实在现实中进行了考量。

我国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系列固体商业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发射了十次。对于除了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外,是否还有“电磁弹射”等其他火箭发射方式,星河动力航天副总经理崔品现场回答了贝壳财经记者的提问,“我们正在跟航天科工集团联合论证,通过地面上的能源加速火箭来提升它的运力。”

“不过,火箭在出轨之前属于低空,如果在地面上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速度,那么就会带来一些防热问题,弹射也不能对火箭产生太大的冲击。这一方案要想成为现实,对火箭材料、地面技术、二者的匹配度等都有要求。”崔品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吴季介绍,很多人在梦想用电磁轨道、电磁弹射代替火箭燃料,这存在很大困难,主要的问题是电磁弹射的能量密度不够,“电磁弹射不可能实现大推力的发射,我们仍然要依靠化学燃料。现在的解决方案,为了减少阻力,把磁悬浮和化学燃料放在一起来考虑,比如一个磁悬浮的轨道上加一个火箭,这样能够在起飞的时候获得更高的速度,当然仍然存在大气阻力的问题,所以能不能借助天体或者在山体建一个轨道,把磁悬浮和化学燃料加在一起,就加上电力,来减少进入太空的成本。当然,这么做的问题是一旦有轨道,发射倾角就固定了,不可能随意改变。”

当科学家开始写科幻 科幻是科学的明天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拥有科研背景的人往往也具备成为优秀科普、科幻作家的资质。

4月28日,第十二届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获奖名单出炉,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为光年奖科幻中长篇小说一等奖作品《沧海一歌》获奖作者碳闪颁奖,碳闪曾攻读动物学博士,拥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储备。

碳闪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知识肯定有益于科幻写作,但同时一些科幻构想也有未来成为科学现实的可能,比如他在自己的科幻处女作中设计了一种可以记录细胞发育的细胞器,这一设想并不违背自然科学。实际上,目前许多科学上的未解之谜,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拥有许多假说,而这些基于合理想象的假说往往也是科幻小说写作的优秀素材。

对于科学与科幻的关系,吴季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唯一的观点就是不要违反科学的规律,比如不要违反圆周率,数学在全宇宙中都是普适的,不光是人类,即便是外星人也适用。”

吴季认为,只要不违反基本规律,比如太空电梯,虽然现在实现不了,但也可以畅想。如果写硬科幻,技术背景是需要的,如果写得“软一点”也不要违反规律,否则达不到科普的目的,可能还会带来一些误解。

贝壳财经记者在科幻大会现场发现,许多曾经的科幻“点子”已经开始逐渐成为现实,科学家们也开始寻求集体的智慧,希望得到更多有助于科学发展的奇思妙想。

4月28日下午,深空探测实验室在科幻大会的一场沙龙上介绍了其面向社会进行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与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方案”全球征集大赛。该大赛分两个赛道,旨在加强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推动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发展和工程实施,以及为未来集成一体化、全天时、高精度的综合星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助推地月空间经济发展。

大赛组委会成员刘文钺介绍,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是在深空领域建设和运营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人类未来要想驶向深空,必须要建立通信网络。”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虽然驶向深空看似是科幻设想,但我国航空事业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2024年3月20日,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将鹊桥二号中继星和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其中天都一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环月轨道测定轨试验验证与地月空间高速测控技术验证,为中国“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虽然大赛的主题非常专业,但是我们也希望能征集到更多有意思的想法,包括前不久月球科研站的话题,我们发现网络上涌现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创意点子,例如采取地下熔岩洞的方式建设月球科研站。很多想法如果仅通过业内一些点对点的渠道难以全面覆盖,所以本着‘高手在民间’,希望吸纳更多智慧。”对于为何要在科幻大会期间举办这一沙龙,并向社会人士广泛征集方案,深空探测实验室科研工作者宋叶晴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生产端,不断进步的技术显著提升了科幻文化内容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在消费端,科幻文化内容的沉浸式体验已逐步成为广大用户追求的方向。科幻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并有集成化和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三丰说。

记者联系邮箱:luoyidan@xjbnews.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