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罪在列宁?普京对列宁的批评折射出俄罗斯怎样的矛盾心态?

苏联解体,罪在列宁?普京对列宁的批评折射出俄罗斯怎样的矛盾心态?

00:00
16:39

俄罗斯,一个矛盾的国家。

2008年12月,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曾进行了名为“俄罗斯之名-历史的选择2008”的历史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最终评选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6位俄罗斯人。

不过,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列宁排名竟然在他的“学生”斯大林之后,仅排名第六,斯大林则名列第三。

这无疑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结果,要知道,列宁作为“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和苏联的缔造者,从来都是斯大林的前辈和领导;而列宁创立的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修订与补充,以与时俱进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回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取得政权”以及“无产阶级政权如何治理国家”两个重大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无论对列宁主义背离或者继承,都是列宁主义的延续和传承。事实上斯大林作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之一,其位置也确实在列宁以后。

但从俄罗斯人的角度来看,斯大林的地位确实比列宁高,因为某种程度上说,斯大林是苏联的真正缔造者,对苏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力,而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体,在苏联解体后也是苏联的直系继承者。

普京曾说:“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没有脑子。”

作为号称新生代“大帝”的俄罗斯最高领导人,普京的表态代表着大多数俄罗斯人的内心独白,而这个独白,却充满着一言难尽的自相矛盾。

因为苏联,始终是俄罗斯人民挥之不去的记忆。

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有着志在天下的决心,有着与美国决战世界之巅的志向。但现实情况是,俄罗斯却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证,虽然广袤国土上分布的海量资源能让俄罗斯混吃等死几百年,但内忧外患下的俄罗斯,却不得不常年面临着一蹶不振甚至半死不活的窘境。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

虽然在老人政治中脱颖而出,也确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苏联积重难返的危机,根本不是戈尔巴乔夫能应对自如的,于是改革陆续折戟沉沙,苏联也在“治大病用猛药”的改革冲击下摇摇欲坠,并最终在1991年轰然崩塌。

苏联的解体,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可能只是历史课文中多出了一个章节,但对于诸多深受苏联影响的国家而言,其命运轨迹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作为苏联主体的俄罗斯。

对俄罗斯人民而言,斯大林的地位之所以高于列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斯大林作为格鲁吉亚人,处处以俄罗斯的利益为重;而列宁作为真正的俄罗斯人,却总是将俄罗斯的利益牺牲。

作为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列宁无疑具有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列宁主义更是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方针。

但也正是因为具有世界眼光,且列宁革命时期在俄国的时间较短,更缺乏基层工作的经验,所以高屋建瓴的列宁主义与俄国国情的契合度相对不足。

相比之下,斯大林作为常年在俄国基层战斗的领导人,对俄罗斯不仅有感情,更是知之甚深。

“十月革命”爆发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横空出世。而后在列宁“民族自决”政策的推动下,乌克兰、白俄罗斯、高加索等地纷纷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以与俄罗斯地位平等的身份共同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这是普京对列宁最为不满的地方,他曾多次直言不讳地指出:列宁的最大失误,是把一个统一的国家改造为国家联盟。在普京看来,列宁在1918年主导制定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中,那条“各民族共和国自愿加入和退出联盟”的规定实在是不可原谅。

应该说,列宁的“民族自决”确实直接导致了俄罗斯从一个国家蜕变成一堆国家,毕竟很多苏维埃政权,本就是从俄国的土地上诞生的,它们的降生,割的是俄罗斯的肉。

但问题是,抛开背景谈是非从来都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普京对列宁的尖锐批评虽然令俄罗斯人民击节赞叹,但“承平日久”的俄罗斯却似乎很难理解100多年前的苏俄到底面临着怎样的险恶现实。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白军势力蠢蠢欲动,伺机反扑,英美法日等西方国家也组建了声势浩大的干涉力量,企图联手扑灭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种。毕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帝国主义的恐惧和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所以,“民族自决”首要目标是形成更多的苏维埃力量,以强大的苏维埃“集群”击败白军与帝国主义勾结形成的反革命同盟。

于是,大量苏维埃政权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十月革命”的果实最终被成功捍卫。

而除了捍卫革命果实,作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描绘的,是一张“红旗插遍全球”的宏伟蓝图。

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世界纵向分为“阶级”,横向分为“民族”。“民族”自决面向的,绝不仅仅是俄国土地上的民族,世界上所有大中民族,都有资格建立本民族的苏维埃政权,并以平等身份与俄罗斯等组成“苏联”,比如苏维埃德意志、苏维埃法兰西等。

按照“民族自决”的设想,未来的世界必然是红旗插遍全球,苏联一统天下。所以列宁坚决反对“大俄罗斯”主义,并坚持俄罗斯是苏联的一部分。

这无疑令俄罗斯大为不满,除了作为“十月革命”根据地,承受了太多却没有得到相应回馈的心理落差,更重要的选择在于:俄罗斯的崛起,靠的就是“大俄罗斯”主义的灵魂。

在被西方国家深恶痛绝,尤其是描述为“白皮鞑靼人”的同时,俄国的大国崛起也一发不可收拾。从1480年挣脱金帐汗国统治自立门户以来,俄国国力迅速增强。再加上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亚后自诩为“第三罗马”,俄国的民族自信心更加坚定。

“噬土成性”的蒙古基因,使俄罗斯对土地有着极端的狂热,这是俄国领土面积在400多年时间里猛增400多倍的根本动力。而攻城略地的高歌猛进,也让俄国逐渐形成了“俄罗斯族至高无上,其它民族皆要俯首称臣”的“大俄罗斯”主义思想。

所以,除了在俄国领土扩张中非死即伤的邻国对俄罗斯咬牙切齿,就连没有受到俄罗斯冲击的国家也对俄罗斯深恶痛绝。而且“大俄罗斯”主义还直接造成俄国内部民族的极端不平等,非俄罗斯族饱受欺凌。

但也应该承认,“大俄罗斯”主义之所以常年大行其道,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沙俄的国情,增强了沙俄的凝聚力,是这个国土面积达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大国能够“铁板一块”的根本因素。

所以当列宁坚决反对“大俄罗斯”主义,对于俄罗斯人的情感必然是一个巨大伤害。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高高在上的俄罗斯族不得不俯下身去和其它被压迫民族平起平坐,俄罗斯的不适应可想而知。

而斯大林,始终是“大俄罗斯”主义的忠实拥趸。虽然来自格鲁吉亚,但斯大林深知“大俄罗斯”主义对强化苏联“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早在苏联建立之初,斯大林就坚持乌克兰、白俄罗斯等苏维埃政权不是作为与俄罗斯平起平坐的加盟国,而是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甚至“州”,这与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背道而驰,但却极端适应俄国国情。

列宁的目光固然长远,但却远得看不到头,尤其是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如日中天的情况下,红旗插遍全球虽然是必然结局但也必然太过久远。

而当下的俄罗斯,在经历了残酷的内战和反干涉战争后,俄罗斯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而且更重要的是,1920年苏波战争的马失前蹄,使轰轰烈烈的革命输出遭遇迎头痛击,苏俄甚至失去了对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掌控。在革命输出不得不暂时停止的情况下,苏联的革命目标必须做出调整。

在斯大林看来,红旗插遍全球的无产阶级革命目标不会改变,但这样的目标一是太久远,二是不适合俄国国情。而且更重要的是,红旗插遍全球需要一个“动力”,而这个动力只能由俄罗斯提供。

根据斯大林的设想,只有一个无比强大的俄罗斯,才能吸纳更多的苏维埃政权加盟,苏联才能不断扩大,并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目标。所以,俄罗斯地位必须至高无上,“大俄罗斯”主义的死灰复燃势在必行。

于是在列宁去世,斯大林成为最高领袖后,苏联内部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伴随着俄罗斯地位的不断拔高,其他加盟国越来越像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或者“州”,苏联的凝聚力空前加强。

而苏联在不断“脱胎换骨”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是苏联真正意义上的灵魂。

斯大林模式的发展,是苏联凝聚力的根本保证,更是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打赢二战并将无产阶级革命输出到东欧,并最终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定海神针。

所以,斯大林对苏联的影响远大于列宁,是苏联真正的缔造者。

但问题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斯大林模式在推动苏联登峰造极的同时,也让苏联承受了不可承受之痛。高度集中的模式在最大限度动员资源的同时,也让苏联日益僵化,患上了可怕的“渐冻症”。

赫鲁晓夫虽然有心改弦更张,但其本身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巨大利益者,所以没有自我革命勇气的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功亏一篑。

而等到勃列日涅夫将斯大林模式重新强化,在“老人政治”的背景下形成了可怕的特权阶层,苏联最终积重难返。

这意味着,无论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本质上都是无济于事的剜肉补疮,苏联的命运早已注定。

所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积重难返,这是铁板一块都能腐蚀成千疮百孔的顽疾。

试想,连俄罗斯都带头脱离苏联自立门户,你能说苏联解体是因为组织架构的问题吗?正是因为斯大林模式下的俄罗斯,虽然地位至高无上但也承担了更加沉重的扶贫任务,所以俄罗斯分家单过的意愿相比波罗的海三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俄罗斯的远走高飞也是苏联最终轰然倒塌的标志。

可以说,无论是对列宁的负面评价,还是对苏联评价的“辩证法”,本质上都说明普京乃至俄罗斯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所以才会对苏联念念不忘。

今天的俄罗斯,怀念的苏联是那个令世界胆战心惊的红色超级大国,但鄙夷的是那个被斯大林模式完全支配的蹒跚大国,这本身就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性。

再加上师承叶利钦的普京本质上和无产阶级不是一回事,所以俄罗斯再怀念苏联,也不可能以恢复苏联为大国复兴的手段。

但俄罗斯需要的,也正是苏联所拥有的,比如强大而完备的工业体系,对高加索和中亚的完全掌控等。

不过,经历了苏联解体猛烈冲击的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约70%的遗产,但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围追堵截之下,俄罗斯别说东山再起,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需要的,是能屈能伸,是穷尽一切办法韬光养晦。但“大俄罗斯”主义又决定了俄罗斯必须以牙还牙,尤其是面对美国的疯狂打击时。

所以,俄罗斯的矛盾还将继续下去,对列宁及苏联的评价也不会停止,毕竟俄罗斯不仅需要转移注意力、树立目标,更需要守住希望,即便若有若无、时隐时现。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麦子好甜

    普京言论反映出的俄国人对苏联情感很复杂呢

    静夜史 回复 @麦子好甜: 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