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友谊靠印度?为何说巴基斯坦不会成为下一个忘恩负义的越南?

中巴友谊靠印度?为何说巴基斯坦不会成为下一个忘恩负义的越南?

00:00
15:58

巴基斯坦,不会成为下一个越南,尤其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我国共拥有200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和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共拥有14个陆地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邻邦。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毕竟在有困难出现时,咫尺之遥的邻居总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相比于远水不解近渴的远亲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过放眼世界,除了北美洲和欧洲等少数地区的国际和谐,大部分地区的邻国关系都相当紧张。

由于历史恩怨和领土争端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邻国关系都更多地以剑拔弩张甚至水火不容的状态而存在。

而我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断代的文明,以及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和周边邻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恩怨纠葛,领土争端更是剪不断理还乱。

所以,我们的邻国关系总体不够融洽,再加上白会长所谓中国与众不同的“普世价值”,我们虽然“朋友遍天下”,但推心置腹的交情则凤毛麟角。

不过,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友”,在几十年的波谲云诡中,我们也有着情比金坚的兄弟,而且还是我们的邻国,这就是越南和巴基斯坦。

但时至今日,越南与我们早已从并肩作战的兄弟蜕化成不共戴天的宿敌,进而演化成“你若安好,那还了得”的陌邻,只有巴基斯坦依然与我们和衷共济、风雨同舟。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一再强调:“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中越的反目成仇似乎也正印证了这一点,那么巴基斯坦会重蹈覆辙,成为下一个越南吗?静夜史认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因为:

1、主动的姿态

主动出击胜过被动选择。

中巴关系的升温,是巴基斯坦主动出击的结果。相比之下,越南和我们的情比金坚,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胡志明领导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简称“北越”。

北越建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占领。因为美国为攫取霸主地位,在二战后期极力拉拢中国,除拉入四强地位,更给予了中南半岛北纬16度以北的受降权,意味着我国将在越南北部驻军,这让胡志明非常郁闷。

所以为了真正的“独立自主”,胡志明想到“联合”法国驱逐南京国民政府,所谓“宁闻法国屁,不食中国屎”,这种重口味的表态得到了法国的积极响应,但奈何法国一如既往地不经打,只能等到南京国民政府主动撤军。

而后,不堪一击的法国突然雄起,并迅速暴露了想要重新奴役越南的本性,于是越南抗法战争拉开序幕。

面对极端不利的局面,胡志明想到了借助美英的力量,但英国同样日薄西山力不从心,美国则因害怕法国在欧洲捣乱所以亲法弃越。

而因为胡志明长期亲美,与苏联关系若即若离,所以胡志明的选择只剩下一个。由于担心美国称雄中南半岛,所以苏联最终支持胡志明选择新中国,由此中越关系迅速升温。

相比之下,中巴关系显得更加跌宕起伏。

二战后为了防止英法等殖民帝国的死灰复燃,美苏争相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相继横空出世。

作为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成立之初和伊斯兰世界关系甚笃。当时的苏联为突破美国的封锁,积极拉拢印度,而巴基斯坦则成为美国的跟班以及觊觎阿富汗和中亚的跳板。

在美国的羽翼下,巴基斯坦长期坚持亲西方路线,对华问题是更是唯美国马首是瞻。

不过,出于美苏争霸的需要,美国对印度也长期垂涎三尺,而对于势单力薄的巴基斯坦则始终不屑一顾,尤其在频繁的印巴冲突中,美国不拿巴基斯坦当人看的表态一次次伤害着巴基斯坦的心,于是巴基斯坦人心思变。

1962年,在迷惑到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国对野蛮侵略的印度展开了猛烈反击,让印度的侵略战打成了新德里首都保卫战,更让印度军队本色出演了非洲角马迁徙的壮丽奇观。

中印战争给印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印度除掉下了所谓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发动侵略的开国总理尼赫鲁更是很快郁郁而终。

而这场被西方国家称之为“热刀切黄油”的一边倒战争,在打断印度脊梁的同时,也给予了其他深受印度侵略的南亚国家以极大的震撼,尤其是巴基斯坦。

于是,巴基斯坦很快调整外交方向,中巴关系迅速升温。

随后,我们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给巴基斯坦以巨大支持,包括武器装备以及严厉的对印照会,避免了巴基斯坦被印度灭国的悲惨命运。

不仅如此,我国还援建喀喇昆仑公路,鼓舞巴基斯坦在核武器研制方面尽情开挂,确保了巴基斯坦在印度阴霾下的安然无恙。

古语有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相比于越南的被动借势,巴基斯坦的主动走心无疑能将友谊走得更远。

2、特殊的环境

环境各异,所以结局不同。

特殊的区位,决定了越南和巴基斯坦不同的选择。

简单说来,中越关系的激荡起伏,是美苏争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巴关系的不断升温,则是南亚小天地纵横捭阖的结果。

自二战结束后,美苏这对并肩作战的反法西斯盟友迅速反目,随即拉开了冷战的序幕。而亚太作为冷战的重要战场,自然也是风云激荡,尤其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打碎了美国以中国制衡苏联的企图,随即中美关系迅速僵硬。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随即苏联姗姗来迟,朝鲜战争成为二战后美苏两大阵营规模最大的热战。

而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极其劣势的武器装备,将武装到牙齿的17国联合国军打得满地找牙,国际地位空前提升,苏联也不得不对新中国刮目相看,随即开始了大规模援助新中国的进程。

不过,毛主席早在出兵朝鲜之前,就敏锐地发现了美国的野心,即“三把尖刀”理论:“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宝岛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

果然,在朝鲜战场一败涂地后,美国旋即将矛头指向了中南半岛,接过了法国侵略者的衣钵,掀开了第二次越南战争的序幕。

为了防止美国如法炮制地以越南侵略我们,我国再度兵出国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越运动。

而此时中苏交恶,苏联为拉拢北越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援助,再加上苏联在北越最关心的南北统一问题上态度更为明确,北越逐渐在1969年胡志明去世后投向苏联,而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越关系更是急转直下。

1975年越南统一后,越南旋即开始了统一印度支那的玩火自焚,除在南方发动大规模排华运动,更在中越边境疯狂挑衅,中越两国也终于在1979年2月17日兵戎相见。然后经过长达10多年的对抗,越南彻底被打回原形,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万劫不复。

相比之下,虽然中巴关系的升温也是发生在冷战时期,但由于南亚次大陆距离美苏争霸的热点地区相对较远,因此在节奏上也显得与众不同。

1947年印巴分治后,因为以宗教为分野依据,所以在印度教徒甚众的情况下,印度体量远大于巴基斯坦,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则显得太过寒酸。

除了东西巴基斯坦相隔千里,不得不面对东西不相顾的尴尬现实,巴基斯坦也和印度一样散装,甚至连“巴基斯坦”这个国名也是几个地名首字母拼出来的国家。

散装的国情再加上没有经历革命的洗礼,巴基斯坦国内矛盾甚嚣尘上,各方势力群雄并起,国内表现出军政府和民选政府轮番登场的局面,而长期的动荡也让巴基斯坦长期贫穷,不得不依赖外国尤其是西方的经济援助,军事上的弱势又使得军方长期和北方邻国交好。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巴基斯坦还不得不面对美苏两国争相拉拢印度的尴尬局面,毕竟印度体量虽然远大于巴基斯坦,且更加外强中干,但也正因为印度人傻钱多、大而不强,所以才荣膺为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共享棋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巴基斯坦总是习惯性被忽略,为了生存只能依靠北方邻国。而在马六甲海峡等重要咽喉被美国控制的情况下,我们也迫切需要巴基斯坦作为直通印度洋的窗口,所以从喀喇昆仑公路开始再到中巴经济走廊,中巴关系不断升温升华。

3、共同的敌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印度是中巴友谊的定海神针。

中越昔日的共同敌人美国虽然依然屹立不倒,但中越与之关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美越关系,早已成为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典范。

1991年苏联解体后,越南瞬间失去靠山,十多年的冥顽不化只能化成北上求和的低三下四。不过战争虽然停止,经济也从1986年开始革新开放,与北方邻国亦步亦趋,但越南却与美国的关系越走越近。

1975年南越政权覆灭后,北越虽然在政治上完成了统一,但南北相当的体量,使得北越难以彻底消灭南越“残余”,反而不得不与之组成联合政府,越南也逐渐形成了“北书记、南总理,中主席”的南北制衡政治格局。

不过,随着战争的结束,经济建设的开始,经济更加发达的南方逐渐打破平衡后来居上,而南方本身就与美国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所以越南与美国的关系越走越近。

今天的越南,无论是允许土地私有化还是废除公务员终身制,都是越南逐渐西化的体现。在俄罗斯一蹶不振不堪大用,中越又存在着尖锐的岛礁等领土争端的情况下,越南与美国的沆瀣一气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虽然在70年代和美国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但本质上则是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而一旦苏联解体,共同的敌人不复存在,中美关系就迅速反目。而由于中美两国各自的巨大体量,根本不存在小富即安的可能,所以两国关系注定不可能和睦。因此当越南逐渐从亲苏转向亲美,中越关系的冷漠也就在意料之中。

而相比于中越与美国关系的千回百转,印度则几十年如一日,常年坚持在对抗中巴的道路上,所以中巴关系也一如既往地坚如磐石。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踌躇满志,一心想要将印度打造成“有声有色”的大国,于是在继承了英属印度的大部分遗产后,又打起了重现英属印度版图,建立“大印度联邦”的主意。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印度疯狂欺凌巴基斯坦,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甚至推动东巴基斯坦独立,让巴基斯坦分崩离析。

而在南亚次大陆横冲直撞的同时,印度也在疯狂蚕食青藏高原,甚至叫嚣要把青藏高原作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国。

我国本着睦邻友好的原则,一再倡导以谈判解决边境问题,周总理甚至亲自冒险前往新德里,但被尼赫鲁视为软弱可欺,于是印度的侵略更加变本加厉。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们被迫自卫还击,风卷残云地消灭7个印军精锐旅,让屁滚尿流的印度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愤怒。

不过,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尽管印度被打断了脊梁,但本质上并未伤及根本,依然有上蹿下跳的能力。再加上美苏等国坚持不懈的拉拢,印度依然是名副其实的南亚黑恶势力。

所以,中巴双方携手,共同组成了双面打印的全新格局,令印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为中巴关系升温,尤其是巴基斯坦将喀喇昆仑走廊完璧归赵,我们有了影响南亚的历史契机。

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没有了领土争端等磕磕绊绊,中巴友谊真正坚不可摧,巴基斯坦也成为我们和中东伊斯兰国家沟通的重要桥梁。

诚然,一个世俗化国家和一个伊斯兰教国家的联合,理论上存在着种种不可能。巴基斯坦也在理论上有步越南后尘的可能,但印度的存在,注定了势力相对弱小的巴基斯坦,不会和越南一样铤而走险。

而当我们足够强大,中越关系也必然会迎来更有利的转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江南影子__

    中巴友谊深厚,巴基斯坦不会成为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