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个令人无语凝噎的国家。
作为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印度虽然综合国力和正牌超级大国美国差了3个苏联,但却有着美国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巨大优势。
比如在地理环境上,印度大部分国土被平原和低高原覆盖,耕地面积广阔。而且由于雨热同期的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印度有着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而农业作为吃饱喝足的基础,也是养活众多人口的保证。由于印度的地理环境太吸引人,于是千百年来各式各样的征服者蜂拥而至,印度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种博物馆和宗教博物馆;
除了地理环境优越,印度区位也相当了得。在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想要千方百计地想要靠近印度洋尤其是中东时,印度本身就住在中东。这种“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人家本来就住在罗马”的优势,再加上印度洋周边无强国的配置,让印度情不自禁地就将印度洋当成了印度之洋;
最后,虽然美国的“朋友遍天下”,前呼后拥的所谓盟友加起来可绕地球三圈。但印度却能够同时成为美俄两国的座上宾。要知道,美俄两国从来都是“你若安好,那还得了”的存在,能让美俄两国同时喜欢,足以说明印度有着超级强大的交际能力,印度的国际环境也好得一匹。
所以,作为西方国家眼中名副其实的“自由典范”和“民主先锋”,有着大国崛起的一切成功要素。印度历经70多年的励精图治也确实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尤其是GDP一度赶法超英跃居世界第五,坐实了印度“有声有色超级大国”的威名,印度的成功,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奇迹。
前提是没有中国。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印度这样对中国“念念不忘”的了。几十年来尤其是1962年以来,印度处处以中国为标杆,字里行间充斥着欲与中国试比高的迷之自信。
而现实情况是,印度非但没有成功赶超,反而被越拉越远,而且更让印度无语凝噎的是,在印度处处以中国作为对比的同时,中国却从未对印度“投桃报李”。
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仇恨,而是被遗忘和忽略,印度在中国心目中的不值一提,才是印度最大的心病,但印度却对此无能为力。
关于为何总喜欢拿中印做对比,西方国家认为两国都是亚洲的文明古国且近代以来都经历过帝国主义的殖民,所以两国很相似,于是有了“龙象之争”的相提并论;而且印度认为两国都是领土大国且都是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更重要的是两国独立时间相差无几,因此有了“平行崛起”的强行碰瓷;甚至某些实事求是的中国人也曾一度认为印度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我们不可小觑的对手,于是有了“不要小看印度”的高谈阔论。
但问题是,再多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检验,而实践检验的结果就是:
印度和中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实事求是地说,除了人口相差无几,以及都顶着文明古国的头衔,印度与中国几乎再无相似之处。比如虽然中印两国都是领土大国,但中国的领土是印度的三倍还多;近代以来虽然都遭遇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完全的殖民地社会,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中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除了印度,几乎没有其他人相信印度能赶超甚至成为下一个中国。
关于印度为什么比不过中国,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的这片热土上,孕育不出秦始皇和毛主席这样的伟大人物,因为不存在“时势造英雄”的条件,所以也就不具备“英雄造时势”的可能。
可以说,印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着巨大缺陷的国家,而这个缺陷体现在地理、历史、文化、人种等方方面面。
在千百年时间里,游牧民族尤其是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始终是周边尤其是南方政权的巨大威胁。为了应对游牧民族的冲击,受到威胁的各民族要么卧薪尝胆横扫草原,要么修筑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
但印度最早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选择了坐以待毙以及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窄窄的开伯尔山口,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但印度人千百年来就是建立不起有效的防御,于是从雅利安人开始,贵霜人、突厥人、蒙古人等纷至沓来,印度文明就在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征服中最终成为“秀色可餐”的千层饼,进而吸引了更多的觊觎和垂涎。
因为文明被不断覆盖,所以古印度和现代印度没有一卢比关系。而比印度文明古国头衔名不副实更尴尬的是,由于征服者能力各异,想法有别,所以“印度”的概念也在不断变迁,简称“地理概念”。
文化的割裂和国土的散装,是印度的最大国情。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断代的文明,除保持了文明传继的一脉相承,更早在2200多年前的大秦帝国时代,就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历史性任务,其后不管岁月如何更迭,大一统思想永在。
为了统治南亚次大陆,首批征服者雅利安人创造了婆罗门教。作为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印度人进行了等级森严的划分,这就是影响至今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创立之初,目的只是为了保持雅利安人作为征服者的优势。但相比于中华民族重在解决问题的“务实”,印度人千百年来始终坚持在“务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除了不断完善印度教的神仙体系,为数十万个神理清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复杂关系,印度教更展开了对其他宗教尤其是佛教的排挤,最终让印度这个佛教发扬光大的圣地成为印度教的天下。
而后,各路征服者为了更好地统治南亚次大陆,将种姓制度不断发扬光大,尤其是英国殖民者到来后,对种姓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性建设,使之成为所有印度人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甘心,用着放心的好制度。
相比之下,虽然古代中国也深受佛教影响,本土道教实力也很强,更重要的是西汉“霸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不断发扬光大,并最终在魏晋南北朝发生了儒释道三教并流的情况,但历朝历代专制皇权的建设无疑更加强势,所以当佛教等威胁到皇权时,就会遭到无情的绞杀,“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将宗教从属于皇权的命运安排得明明白白,我们自古以来也没有了“政教合一”模式生存的土壤。
而印度即便是今天,也无时不刻不被宗教裹挟。在印度政府难以发挥影响力的基层,印度教充当着基层政府的职能;今天的印度总理莫迪,更是没事就高唱“大印度教”主义万岁,纵容印度教徒和其它教派的纷争。
所以,当印度难以彻底挣脱宗教尤其是印度教的桎梏,那么想要赶超中国就是痴人说梦。
因为文化的断层,所以现代印度真正的起源是英国殖民时期,也就是英属印度。
为了统治广袤的南亚次大陆,人数绝对不占优势的英国殖民者除对种姓制度进行了系统性优化,更大力拉拢土邦领主并与之结成同盟,从而将南亚次大陆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因为完全被殖民再加上英国陆续打败葡萄牙、尼德兰和法国后一家独大殖民印度,所以视印度为私有财产的英国一直将印度作为模范殖民地来打造。
因为英国本土狭小,因此为了日不落帝国的千秋万代,英国将主要精力放在殖民地的打造上,英属印度因此成为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再加上印度精英在争取独立时,独立主力国大党作为英国殖民印度的既得利益者之一,不敢充分发动群众,更不敢大规模使用暴力,所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斗争主流,于是印度最大可能地避免了战争或者革命的破坏。
1945年二战结束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彻底被打回原形,对殖民地的统治也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彼时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避免日不落帝国的死灰复燃,积极推动第三世界民族挣脱殖民统治,于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终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英国作为名副其实的搅屎棍,最终抛出的“印巴分治”虽然造成了惨烈的宗教仇杀,但却维持了印度独立时的稳定。这也使得虽然英国在印度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殖民掠夺,但也基本保留了殖民时代的丰厚财富,尤其是6万多公里的铁路。
相比之下,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几乎受到所有列强的侵略,但任何一家列强,都难以在中国一家独大。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清朝更是成为帝国主义的公共殖民地。
在列强“同台竞技”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家列强都不敢对中国大规模投资,因为随时可能面临为人作嫁的尴尬命运。而且因为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狗咬狗般的激烈争夺,使得好不容易出现的工业也很快被破坏殆尽,尤其是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
所以,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基础,不光比不过印度,甚至相对于某些非洲国家都望尘莫及。
但仅仅过了不到40年,中弱印强的局面就被彻底逆转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中国在厚积薄发,印度却在坐吃山空。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随后大规模的土地改革以及新民主主义改造陆续完成,我国真正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期间,我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并且得到了苏联的大规模援助,“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在苏联156个工业项目的基础上,中国的工业化迅速起步。而由于波匈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新中国从1956年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最终中苏交恶,中国国际环境空前恶化,但也开始了自力更生的历史进程。
因为无法像帝国主义国家一样通过对外殖民掠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新中国只能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内部解决,即长期压低农业价值拉高工业价值,为工业化积累资本。
在这样的巨大牺牲下,我国终于在改革开放前完成了工业化体系的建设,为融入国际市场吸引外资进而完成技术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
而印度的路线就相当魔幻了。
应该说,印度的底子相当不错,但问题是这些产业的物主基本属于少数地主,和大部分印度人没有关系。
但“非暴力不合作”别说斗地主了,团结地主都费劲。更要命的是,没有经过革命或战争的洗礼,印度根本就不可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难以将统治力贯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所以土地革命什么的,在印度完全就是天方夜谭。
没有土地革命,印度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足量土地。没有强有力的政府,印度就不可能真正废除种姓制度释放人口红利,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所以,印度虽然有着相对雄厚的基础,但却在土地改革和工业化两个领域停滞不前,作为大国崛起的基础,这样的缺陷注定了印度这座大厦从一开始就根基不牢。而且更可怕的是,印度这座大厦建得越高,就越摇摇欲坠。
对这一切,甘地表示无能为力,因为他在印度刚刚建立时就已驾鹤西去。作为甘地的徒弟,尼赫鲁非常有志气,但印度这片热土,孕育不出秦始皇和毛主席式的伟大人物,去英国镀金也不行,所以尼赫鲁纵然是印度的开国总理,也终归还是难以逆天改命。
面对印度一地土邦的尴尬局面,尼赫鲁当然深刻认识到了工业化对印度发展的重要性。再加上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代后,为拉拢印度对印度进行了堪比新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援助,中苏交恶后,苏联更是对印度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这给了印度蓬勃发展的历史契机,印度也确实在英国殖民产业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但问题是,印度对基层的统治鞭长莫及,“政令不出新德里”的尴尬局面注定了印度即便有堪比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也没有强有力的后劲支撑,印度也就更没有所谓工业反哺农业,推动第三产业的美好未来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回报期很长的投资,在几十年内甚至看不到收益。但问题是印度没有工农业剪刀差的原始积累,钱包一直很羞涩。而且印度作为民主斗士和自由先锋所实行的民主制度,决定了政客们为了选票必然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回报期工程嗤之以鼻,所以印度不可能像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一样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为了赶超中国,印度在经过长期的冥思苦想后,创造性地提出了“跳过工业化,直奔第三产业而去”的弯道超车路线,于是有了高度发达的软件外包和仿制药产业。
虽然印度的第三产业比例高达60%以上,和美国80.6%“相差无几”,具备了西方国家以第三产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大好形势。但问题是西方国家第三产业为主是几百年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在去工业化的同时强化国际分工,而且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以及规则的制定权,依然能够疯狂地掠夺第三世界国家。而印度作为第三世界国家,除了没有其他国家与之分工互补,更没有工业化发展的必经步骤,所以发展结果可想而知。
因为没有工业化的支撑,印度从一开始就缺乏自力更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难以为印度产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印度的精英们纷纷奔美国等西方国家而去,留在印度建设美好祖国的精英则凤毛麟角。
再加上英国殖民者给印度带来的西方文明,让印度精英和西方英语系国家能够无障碍沟通,所以印度的人才流失更加严重。而没有人才强国的条件,印度想要大国崛起谈何容易?
所以,印度的大国崛起,就和太阳西升东落一样,充满着板上钉钉的不可能。
虽然印巴分治“剔除”了相当一部分穆斯林势力,尼赫鲁也依靠个人威望消灭了大部分土邦,将作为地理概念的印度整合成了一个“真正”的国家,但印度落下的“功课”实在太多。简单地说,印度不仅需要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来形成的一整套文明,更需要一个多世纪的近代史洗礼。但从英属印度一脉相承而来的印度高层主观上不愿意“补课”,而客观上国际社会也不会允许印度充分地脱胎换骨焕发新生。
而相比于没上过中学就想直接考取清华一般的不切实际,印度不自量力的野心才是最要命的存在。
虽然尼赫鲁时代和新中国一样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自诩为英属印度继承者的尼赫鲁,在喝了半辈子洋墨水的同时,已经急不可耐地开始了疯狂扩张的过程,除了将矛头指向昔日同被英国殖民者蹂躏的巴基斯坦等周边小伙伴,印度还疯狂蚕食北方邻国土地,甚至恬不知耻地将青藏高原作为中印的缓冲国。
而尼赫鲁的野心,得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相支持,它们纷纷慷慨解囊,让尼赫鲁感觉力量一股股地涌上来了。
尼赫鲁的勃勃野心,在让毛主席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也忍无可忍,并最终在1962年进行了暴风骤雨般的反击,让尼赫鲁的侵略战打成了首都保卫战,更让世界人民有幸在南亚次大陆看到了非洲角马迁徙的壮观场面。
等到战争落幕,尼赫鲁郁郁而终,印度也从此患上了“1962综合症”,具体症状表现为有事没事就念叨“印度再也不是1962年的印度”,爸爸再打我一次的愿望异常迫切。
1962年之后,印度将中国视为最大对手,处处争个高下,包括航天探测也是,即便是太空垃圾也要先于中国送上去,这种眼高手低、不自量力而又不甘人后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其他国家,印度也成为很多技术倾销商尤其是武器贩子的官方指定战略合作伙伴。
时至今日,印度的崛起已经有目共睹,但这不是印度想要的,因为它想比较的是中国。而中国作为在复兴道路上一日千里的大国,从1962年开始就不再将印度作为对手了。
可悲的是,莫迪政府似乎并没有明白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在将牛粪牛尿等加入GDP后,印度又一次感觉自己膨胀了起来,于是印度再度开始上蹿下跳,并将挑战也就是碰瓷北方邻国作为缓和国内矛盾的主要方式。
而这样缺乏智慧和底子的所谓大国,除了在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光环中自娱自乐,根本就不可能成为我们不可小觑的对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应该是“既生印何生中”吧
静夜史 回复 @听友394620764: 确实笔误了,谢谢老铁斧正
扒拉特:既生愚,何生亮?
印度和中国总被拿来比较,殊不知差距何止一二,听完对印度的种种分析,只觉颇为尴尬
AI小书童 回复 @南昌拌粉单推人: 小书童也明白国与国之间的确有诸多差距,但每个国度各有所长呀,重要的是在包容中互鉴,携手共进
印度三年面环水,可耕地面积超过27亿亩,全球第一,意味着后续可开发面积比较大,而中国只有约19.14亿亩。
静夜史 回复 @1835423mvwd: 就印度这体制,给啥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