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现在管谁都叫老师?

为啥现在管谁都叫老师?

00:00
10:14

人在江湖飘,免不了叫别人一声“老师”。

最近,央视网在微博发起了一个“你会经常用‘老师’称呼别人吗?”的投票,有十万人参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选择“不会”和“不太会”的比例高达67%,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人会经常称别人老师。

很多网友也纷纷表示,“老师”是一个实用且礼貌的称呼,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有时感觉叫什么都不合适,就干脆直接叫老师。

但也有网友表示,人均“老师”让人难以接受,只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才应该被称为老师。

不可否认,现在逢人就叫“老师”的情况并不罕见,为什么现在叫谁都叫老师?

人人皆“老师”?

“老师”这个称呼广泛流行于其他文化知识领域的现象并不是现在才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1988年,学者黄南松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的一篇论文对北京地区“老师”这一称谓适用范围的扩大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结果发现,除教育界外,文艺界、新闻界、广播电视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老师”这一称谓,整体看来,文艺界人士被他人称呼为“老师”的比例最高。

时至今日,“老师”一词的分布领域远超黄南松概括的范围,真正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只要你具有一技之长或资历较深,都有可能被人称作“老师”。

例如,明星艺人就经常采用“姓+老师”的方式或者直接用“老师”来称呼业内前辈。

在娱乐圈何炅就被很多人尊称为“何老师”|图源:《向往的生活》截图

因有“独特技能”被称为老师的典型例子是理发师,他们就常被称作“Tony老师”。此外,在追星界,某些大V、博主由于美妆造型技术出众,会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他们给明星做的妆容和造型照片,也会被粉丝亲切地称为“老师”。

如果知道对方的具体职业,也可以采用“职业+老师”的叫法,比如摄像老师、灯光老师、音响老师等。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肖青教授对壹读表示,今天我们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都称为“老师”,代表我们承认他是某个领域或行业的专家,他有超过我以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包容,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观念进步的体现。

有时候,即使对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我们有求于对方,那么也可以称对方为老师。在某些城市,由此称别人老师甚至成为整个城市的“习惯”。

山东、川渝爱喊“老师”

从相关研究搜索情况来看,在我国重庆、山东等地,“老师”就是当地人的习惯性称呼,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在重庆,“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相关研究的抽样调查显示,在重庆四个主城区中大约有七成重庆人经常使用称谓语“老师”。办事、问路、打车、购物、买菜和用餐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听到别人用“老师”来称呼你。

但正如前所述,重庆话的“老师”有一定潜在使用条件:称呼者一般是服务者或求助者,被称呼者一般是被服务对象。由于称呼者不了解对方的职业身份,称呼其为“老师”可以囊括大多数职业,基本上不会叫错,同时也表达出尊敬和礼貌。

济南市“老师”称谓语使用范围同样十分宽泛,主要用来称呼中年人及比自己年长者,且不区分性别和职业身份,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被称为“老师”。鲁西方言还喜欢在“老师”后加个儿化音,一般用“老师儿”面称陌生男子,和重庆的“老师”用法相似,此时的“老师”往往用于请求陌生人帮忙或与陌生人交谈的场景中,表达一种客气、尊敬的意思。

一个“意外之喜”是,由于只有山东省部分地区才使用“老师儿”这一称呼语,说听双方属于同一地域团体,这种“老乡式”的称呼在当地人听来倍显亲昵,无意中会增强双方的心理认同感和亲切感,就算说听双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熟识关系,一声“老师儿”就能有效减少社交障碍,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肖青也指出,这种日常称谓有时代性的变化。现在“老师”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层面上大家都认可的一种与陌生人交往打招呼的称谓,人们已经不再纠结它的准确意义是什么,“老师”自然而然变成一种极其简单,和过去的“同志”“师傅”一样没有太大差异化的称谓方式。

无论是多领域中出于尊敬和佩服而称呼“老师”,还是部分省份受文化习惯影响出现的“老师”称谓,说“老师”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也不为过,那为什么老师会成为称呼中的“万金油”呢?

遍地“老师”的背后

“老师”语义的多变源自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社会称谓语的泛化指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称呼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老师”一词属于社会称谓语范畴,其社会关系特征为“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用“老师”称呼非教师者就是“老师”称谓的泛化。

而造成这种泛化的原因,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来看。

就内而言,称谓本身的内在特征和传统文化心理让人们选择用“老师”称呼他人。

“老师”称谓具有儒雅的精神内核。自古以来,老师便是学识、修养的象征,让人联想到智慧与知识,即使是将“老师”用在陌生人之间,也会给人一种暗示,“我充分尊重你”。

同时“老师”一词具备温文尔雅的色彩,其称谓所特有的儒雅内核还满足了人们求雅的传统心理取向,所以备受欢迎。内质儒雅的“老师”称谓既不似“老板”有俗气巴结之嫌,又不像“先生”“同志”那样拘谨,“老师”凭借亲和力和感染力得以广泛流行起来。

就外而言,实际生活中的称谓困境和交际需求也使得“老师”使用频率只多不少。

内蒙古大学的李树新教授曾提出,称谓使用的理想境界应当是等差原则与情感原则兼顾。

等差原则:选择称谓时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称谓词带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

情感原则: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

但汉语社交称谓有一个困惑:称人时不知是该以等差原则相称还是以情感原则相称。以等差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情感,以情感原则相称在一定意义上就忽略、淡化了等差,二者构成了一个称谓的悖论。

“老师”就完美化解了这种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称对方为“老师”在抬高对方地位的同时降低了自己的地位,充分给足了对方面子,从某种程度上说算是表现出敬意但也不经意拉开了双方的距离。另一方面,将双方关系置于“师生”系这一轻松、亲密的模式中,无形中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从而实现情感的沟通。

“老师”为等差和情感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不突兀又礼貌友好,在社交中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称谓语泛化导致“老师”被广泛使用,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把“老师”从幕后推向台前。

肖青表示,“老师”的称呼是对今天社会去阶层化、去身份化的一种体现。过去社会分层明显,在称呼他人的时候会把这个人和他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捆绑在一起,比如某某老板、某某老总、某某经理。而现在阶层化的东西开始逐渐淡化和抹除,我们更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自然的、本真的交往方式。

再加上“老师”本身不是敏感词,不带有褒义、贬义或者特殊情感色彩,也没有和价值观捆绑在一起,称呼别人一声“老师”并没有什么不好。

这样说来,“老师”的称谓确实优势多多,但也要记住与他人社交还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既有礼数又让双方舒服的称呼才是最优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