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第三脑研究院院长陈世卿结束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报告后,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群访。
陈世卿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并行向量超级计算机,后来转战脑科学领域。他认为,“人工智能+脑科学”的融合是一种趋势。他在回答人工智能离真正具备人脑智慧还有多远时表示,我们离这样的时刻还差很远。
“人类的大脑非常奥妙,还不是超级计算机可以取代的,我们还在挖掘、研究它,这些需要时间,一步一步、一点一点来做,我希望有生之年还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陈世卿笑着回答。
他表示,科学家要做的是“把潜能说出来”,不要藏着自己研究的事情。“就像现在我告诉大家有哪些可能,然后再跟企业家、生产工厂挖掘这些机会,制造出产品,产品卖出去后才有可能大规模用起来。”
未来5年世界可能实现脑机技术商业化
陈世卿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的运用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种是帮助残疾人身体或器官“延伸”,用意志实现某种原本无法完成的生命活动。另一种则是他的研究目标——“脑联网”。
“人类大脑和大脑计算是‘一个伴儿’,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融合研究更贴合。”陈世卿认为,超级计算可以学习人脑如何用较少的能耗做大量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在运行时只花了大概25瓦的能量,很多时候是并行运算,动一动神经元,中间就有信号传递。每个神经元都可以运算,这样的运算很简单,也很多,它们是同时计算的但以不同的方式运行。”
在他看来,一旦全球可以通过大脑交流实现互联互通,那时候应该叫“脑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他认为,人的意念很真实,“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不能骗人”。另外,到那个时候人们还可以把意念保存下来,留给家人、后代。
“怎么保护脑、开发脑、延伸脑的脑机结合技术有很大市场。”陈世卿预测,未来5年内全世界可能将产生较多的商业化内容。
“市面上很多的智能化产品都是在模仿人类大脑,减轻大脑压力,让大脑得到休息。中国人口多,脑机技术可使用的场景也非常多。”他以教育领域应用为例解释,通过测试大脑反应,看出小孩藏在基因里的天分,从而按照大脑潜力对其进行培养,最后“可能20岁能读完博士”。
他强调,科学家负责“做展示”,技术走向现实必须政府政策、民间公益组织和商业组织共同努力,“找到有商业回报或大家感兴趣的点,才能触动这些人大力推崇。”
“脑机结合技术已经越来越多,但目前都还处于基层水平,不够成熟。”陈世卿透露,目前美国伯克利已经发明出一种体积小、携带电路的软性材料,可以放进耳朵里,他们的实验已经证明可以通过这样的材料进行交流。
他还强调,脑机融合研究要事先建立相关的科学伦理,防止有人滥用、误用技术,“但实际上全世界在这个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
超级计算将来要智能化、边缘化、靠近用户
“超级计算将来一定要做智能化、边缘化、靠近用户的,也就是可以部署在街道、乡村的小型超算,还可以放在卡车里,开到沙漠、海岛去。这样才能真正把‘人工智能+应用’的产品范围扩大到每个人。”陈世卿认为,集中式的超级计算机设施部署不足以支撑人工智能的发展。
“虽然现在中国几乎每个省份都拥有超级计算机,但一部大型的、集中式的超级计算机就是20亿元,能耗很大。”陈世卿表示,这类超级计算机通常用于做国家性实验,“老百姓生活用不上”。另外,他还认为云计算和大众之间也离得很远,“云、端都还不是部署在你家附近”。
在他看来,智能超算设备一旦在国内城市、农村、街道范围铺开、共享,只需要一部就可以实现教育、农业、健康、文创等多方面的应用。“同一部机器白天可以做该做的事情,例如指挥红绿灯,晚上也可以解决其他问题,例如支持家庭放映3D8K的阿凡达电影。”
“中国有中国的优点,我们必须发挥自己的优点,眼睛要盯住世界上这项技术最前沿的地方,看他们走到哪里,才能缩短我们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不能关起门来自己做自己的,闭关自守很危险。”陈世卿说。
他举例称,美国硅谷在“怎么把智能超算用在人工智能领域”这方面跑得更快。“西方开发研究的环境可能更好,但我们也能跟上,我们还有很多很好的应用场景。所以技术和应用怎么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做更多考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