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短视频平台上的“俄罗斯美女”越来越多。镜头里的她们美丽、大方、开放,迫切地想要嫁到中国,不收一分钱彩礼……但这些所谓的“俄罗斯美女”,只不过是一群由AI生成的面孔而已。据了解,“俄罗斯美女”的粉丝,以中老年男性居多。
“俄罗斯美女”背后的账号运营者,贩卖着风情和情怀,眼里实则只有钱。对于他们来说,用AI生成的“俄罗斯美女”不过是其获利的道具。今天“俄罗斯美女”好用,就用它;哪天“俄罗斯美女”不好用了,就再换一个别的名目。
而与流量收益相比,AI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制造“俄罗斯美女”的成本极为低廉。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不加以遏制,恐有更多人涌入这一赛道,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然而,假的终究是假的。风情万种的AI美女背后,可能是油腻的中年大叔;巨额粉丝、巨大流量、销量,也不过是人为误导产生的虚假繁荣。一句话:这是欺骗的结果。而那些被AI美女不断收割的人,则是直接受害者。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知道AI为何物,甚至在平台标注“视频系AI生成”后,仍相信确有其人,让人同情的同时又“恨其不争”。但没有哪个人受骗是天经地义的,“不知”和轻信,不是任何人欺骗他们的理由。
从AI生成的“俄罗斯美女”账号运营者的行为来看,虚构事实,让他人陷入认识错误从而甘愿掏腰包,显然具有欺骗性质。这在道义上可究,但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民事欺诈,甚至刑事诈骗,则不可一概而论。
从个体角度看,如果有人有证据证明,自己付出钱财系因对方欺骗所致,不排除运营者构成民事欺诈甚至刑事诈骗的可能。但从针对所有网民的整体角度看,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作出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认定应慎重。
法律手段治理难有作为,不意味着AI生成的美女可以不受约束地大行其道。包括行政手段在内的其他方式,也足以让其回到规范轨道。
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专项整治行动。针对数字人和虚拟技术的泛滥,明确要求使用AI等技术生成信息的,必须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如果上述规定能够得到切实执行,AI生成“俄罗斯美女”的乱象即便不能绝迹,也会好转很多。
但对于短视频运营者来说,如果各方积极落实中央网信办规定,让更多人知晓真相,他们因欺骗获利的空间就小了。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些人可能会有打“擦边球”的努力。
标注短视频系技术生成,这是硬要求,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标注在不显著的地方,字号尽量小一些,让尽可能少的人看到,却可能成为他们“努力”的方向。对此,短视频平台应严格履行平台责任,对于标注来源、位置、字号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相关规定得到贯彻执行。
AI技术发展迅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而AI生成的“俄罗斯美女”泛滥,就是一个挑战。治理好这种乱象,不让AI生成的“俄罗斯美女”掏空一些人的钱包,显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