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之后,你会选择挂哪一个科室的号?
呼吸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上述这些科室,如今都承担了一部分过敏性疾病的诊疗工作,但专门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变态反应科却极为稀少,甚至当医院想要新建这一专科,会面临找不到医生的难题。
与之相对的是,近年来过敏发病率日渐升高。其中,许多出现全身多系统过敏反应的患者,需要辗转多地才能获得有效治疗。如何破解这一僵局?
过敏了,找谁看?
年复一年,过敏的人们涌向各个科室。
张琪鼻炎较重,春天一来,鼻水就流个不停。她去单位附近的三甲综合医院看病,挂耳鼻喉科,变态反应科挂靠在这之下。
小静带孩子去过儿科、皮肤科、消化科,因为孩子食物过敏反应明显,身上还经常起疹子。
对于过敏多年的郭蔷来说,病友圈是最大的信息源。鼻子堵得不行的时候,她会网购病友们口耳相传的药物使用,来北京之前,还下单过成分不明的民间“神药”,她猜测,里头应该是激素。
呼吸科、耳鼻喉科、眼科、儿科、皮肤科、民间医馆……每到春天和秋天,这些场所都是过敏人群的求助之地。
“最近我们一上午看二三十个患儿,流鼻涕、打喷嚏、结膜炎的占到1/5。春天一来,孩子接触到花粉和杨柳絮,有过敏症状的就多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宋琳说。该院另一位呼吸内科的医生也表示,最近过敏的患者不少,过敏性哮喘上他们科、过敏性皮炎的去皮肤科,“北京的春天,是过敏患者的‘噩梦’。”
宋琳的研究方向是消化系统疾病,因此也处理过消化道过敏的问题。她接诊过六个月大的婴儿,吃鸡蛋后频繁呕吐,由于没有发烧和拉肚子,宋琳排除掉急性肠胃炎,并考虑是食物过敏,吩咐家长停喂鸡蛋后,孩子的症状便消失了。
如上述婴儿或张琪这样症状单一的病例,在各专科就能得到控制。但若出现多系统叠加的复杂情况,“对症挂号”的就诊路径就会面临局限,想要进一步筛查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更是难以进行。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分享了两个来自江苏宿迁的病例。
第一名患儿有严重的过敏性哮喘,在当地多科就医均不能解决,来北京查出多重过敏原致敏,需要进行脱敏治疗;第二名患儿同时患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鼻炎和结膜炎,在上海某知名儿童医院五个专科分别挂号就诊,没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查出霉菌和尘螨多重过敏,需要进行多重过敏原脱敏治疗,避食交叉过敏的食物。
“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医生,其中一位还是当地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医生的孩子看过敏都这么困难,其他患者可想而知。”尹佳说:“变态反应科太少了。”
年轻而小众的学科
就在今年,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变态反应科,等待最后流程通过即能开诊,未来可查过敏原、使用生物制剂、开展脱敏治疗。
变态反应科,光听名字就很小众。
其实,它描述的是过敏的发病机制:人体免疫系统失去常态,对于花粉、食物、尘螨等外界物质作出了过度的反应,医学上称为“变态反应”。
从头到脚、从内而外,过敏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也可以多系统同时发病的疾病。变态反应科正是专门研究过敏的学科。
过敏的人越来越多了。宋琳从事儿科诊疗十年,感到过敏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既有季节性花粉过敏,也有常年性的食物过敏,有时儿科就能解决问题,有时必须转诊到其他学科。在该科室每周由医生自主分享的小课堂中,很多医生关注的课题都是过敏。
据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调研估算,仅过敏性鼻炎,我国成人患者已达1.5亿。据北京同仁医院团队开展的两次纵向流行病学调查,从2005年到2011年,我国过敏性鼻炎平均患病率增长了6.5%。
尽管患者不断增多,变态反应科却十分小众。
根据2022年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2家医院的调查,建立独立变态反应科的医院只有90家。
“我们建这个科,一个是根据需求,一个是想建立特色科室。北京开变态反应科的医院不多,整个朝阳区没有变态反应科,我们是第一家。”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岳红红主任岳红红告诉记者,相比呼吸、消化等传统大科室,变态反应科方兴未艾,“变态反应科”可成为一家医院的特色。
变态反应科医生,“数量比大熊猫还少”
谈及变态反应科为何少见,岳红红说,一方面过敏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与环境等发生变化,在近些年逐渐“流行”起来的疾病,以前过敏的人并没有这么多,因此学科也非常年轻;另一方面,人才的缺乏让学科建设面临困难。
“国内从事变态反应的医生,数量比大熊猫还少。”尹佳一本正经地吐槽,2024年,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近1900只。
据2022年的调查,全国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仅有350人,和普通人群的比例是1:400万,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活跃在美国变态反应领域临床一线的专科医生大约有5000人,与普通人群比例是1:6万。
岳红红在为组建新科室招聘人才时,应聘的年轻医生没有来自变态反应学的,都来自耳鼻喉、皮肤、呼吸等专业,最后她选择了一名耳鼻喉专业的应届生。对方到岗后,要去北京协和医院做变态反应学的进修,以完成从皮肤科到变态反应科的转型。
“变态反应的医生很少是从根上就是这个专业的,除了协和医院的,一般大夫都是跨的。我们还没有变态反应这个专业,只有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岳红红说。她也帮助内蒙古的医院建过变态反应科,感触是“肯定没有专门干变态反应的人。”
这背后有着人才培养通道尚未打通的困境。
尹佳介绍,我国多数医院没有变态反应专科人才培训体系,我国也尚未建立国家级变态反应专科医生培训、考核、资格认证和管理体系。已经在变态反应专科临床工作的青年医生无晋升渠道,只能转向其他专科晋升,影响了变态反应学科发展。
她说,如果想要有足够多变态反应科的人才,就必须回答医生怎么培养、科室如何建设的问题——是按照世界通行的变态反应专科医生培养模式,建立统一的变态反应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完成内科、儿科、全科三年规培的医生进入基地培训项目,进行2~3年的变态反应专科培训,还是在其他各专科下设立过敏亚专科,培训侧重诊治单一病种过敏性疾病专家;各医院是做多学科联合门诊,把各科医生召集到一起看过敏病,还是依托强势专科,在其下设立过敏亚专科,培养诊治单一过敏性疾病专家。
在现阶段,不同模式的探索,在医生综合诊治能力、医院操作难易、患者就医成本、人才培养周期、学科持续发展等方面,各有利弊。
宋琳认为,应对过敏潮,专科医生应该进行更先进的过敏相关培训,将大多数过敏性疾病正确识别和诊断出来,并与其他科室加强合作,对患者进行共同管理,依靠互联网对患者进行随访。
从帮助基层医院建设变态反应科的经历看,岳红红认为现有可用的医生专业背景多样,基层医生的知识基础偏弱,当地会依托某个专科来建设变态反应科,也需要外聘专家帮扶带教,有的还面临硬件缺乏的问题。“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但从上而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尹佳说,现阶段变态反应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建立中国变态反应专科医生培训体系,推动协调政府管理部门建立变态反应专科医生考核、准入、认证和管理体系,开展高质量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分中心、区域中心,实现全国过敏性疾病的诊疗同质化,让过敏性疾病患者能就近享受均质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在过敏浪潮下,要培养合格的变态反应专科医生,让患者享受到与世界发达国家患者同等的诊疗水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