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三大亮点。”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资深研究员、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宏观政策季度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同时出口实现了正增长,消费意愿亦有所改善。与此同时,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在基建投资方面有所扩张,这对我国全球制造业的回升形成支撑。
不过,在我国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如当前我国名义GDP增速低于实际GDP增长。张斌认为,这意味着居民收入、企业盈利以及政府“钱袋子”均处于紧张状态,获得感不强。而这主要由于物价水平偏低,即我国当前支出水平相对较低。
如何让我国经济进一步复苏,我国是否还有继续举债促进经济发展的空间?对此张斌和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凯进行了分享。
我国仍有发债空间 经济增长仍需债务创造
张斌表示,但总体而言,我国仍有发债的空间。
在张斌看来,政府举债的空间取决于市场和外部。当私人部门储蓄远大于投资,政府增加举债、增加支出不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亦不会威胁货币信用。但如果说需求低于投资,即经济非常过热,有通货膨胀压力,政府绝对不能再举债,因为这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信用受损伤。
事实上,举债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并非坏事。张斌解释道,债务可以实现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可以创造跨期的消费平衡,同时也创造了金融资产。“举债的同时,金融资产被创造出来,而消费和投资的增多直接结果是购买力的增强。”
张斌表示,我国当前居民部门债务的风险总体可控,而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相对较大。后者目前处在总需求不足的环境下,内外部现金流出均出现压力,不得不借助地方政府帮其解决。但在当前需求不足、资产价格偏低的环境中,抛售资产也会加剧市场压力。
郭凯亦认为,杠杆率是债务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在降杠杆的过程中,直接削减债务规模将对GDP产生影响,最终结果可能事与愿违,从短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还是需要债务创造的过程。
“降杠杆的出路是降低利率。”张斌指出,当前我国应尽量保持债务规模的平稳发展而非压降,同时降低融资成本,尽量稳定现金流。同时对不同的企业“化债”实施不同策略,避免“一刀切”。我国还需多管齐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政策工具化解相关风险。
此外,上述两位学者均提及,我国应尽早关注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债务增长的风险。
央行下场买债是标准操作 并非中国版量化宽松
近期,针对央行下场买国债、要推行中国版量化宽松的传言颇多。对此,郭凯认为,央行购买国债是常规操作,并非要推行中国版QE。
量化宽松直接导致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可视为变相“印钞”。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可降低利息,而低息环境又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融资环境,因此美国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推出多轮量化宽松借此刺激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郭凯表示,财政每年支出收入和预算赤字发债量是既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购买国债是标准的中央银行操作,市场流动性既没有扩张也没有收缩,因此并非QE。
在郭凯看来,中国目前也并不具备QE操作的条件。当前我国利率并未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
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QE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的干预方式。
此外,郭凯还认为,通过大规模QE来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将对汇率产生较大影响,这与我国保持汇率稳定目标不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