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水》到《最慢的是活着》,乔叶聊了聊她的“故乡密码”

从《宝水》到《最慢的是活着》,乔叶聊了聊她的“故乡密码”

00:00
07:58

春风拂过西湖,送来缕缕荷香,在晚春的杭城留下“春风”的足迹,也续写着有关文学的情缘。

4月20日下午3点,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第12届春风悦读榜评委乔叶与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钟求是、作家萧耳相约杭州纯真年代书吧,在对谈中回归文学创作现场,也在文学中寻找不断被建构的故乡。

一年前,乔叶刚刚凭借《宝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最近,她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最慢的是活着》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越来越多读者发现了《宝水》的源头,以及乔叶文学的来处。

读书会现场

【1】在故乡中挖掘文学资源

“《最慢的是活着》其实是我2007年创作的小说,2008年它在《收获》上发表,2010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我专门去绍兴领奖,现在想来,我获得的很多奖都与浙江有关,浙江真是我的福地。”乔叶在对谈中说,《最慢的是活着》写的是乡土,却特别有读者缘,“到现在,这本书出了大概7个版本,很多研究生论文都在写它。”

《最慢的是活着》为什么被读者喜欢?乔叶说,它承载着年轻时自己失控的感情,“写这篇小说,本质是想怀念我和祖母之间的感情,里面感情成分非常浓重,作品发表很多年后,我还是会因为这种感情而流泪。”

另一层面来说,《最慢的是活着》也意味乔叶的写作真正回归故乡,因为它,乔叶才意识到,文学创作要向故乡汲取营养,故乡也因此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的文学资源,“这本书之后,我的小说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故乡的元素。我想,故乡是我们的根之所在,它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意味着亲人,某种意义上,还是你在广大世界中的坚实定位,意义非常丰富,所有人,哪怕不写作的人,都要回到故乡,这是命运决定的。”

读书会现场

钟求是和乔叶是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的同学,读完乔叶的小说《宝水》后,他尝试寻找书中的“故乡密码”,“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蛮有意思的,大概20年以前,我们班里有近50位同学,里面只有刘亮程和乔叶不写小说,以写散文著称,20年过去,两位都成长为了著名的小说家。我觉得乔叶性格里有一股劲儿,别的写作者到了北京,被别人降维打击,可能就停笔不写了,但乔叶不一样,她会想要闯一闯,不停地问,不停地学习,后来才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年,乔叶的写作在不断地成长,她也做了很多功课,比如写《宝水》时跑村和泡村,如果她不是真的沉进了村庄,很多东西是写不出来的。当然,她的写作也和自己故乡的经历有关,如果没有那段经历,这部作品也会减分。”

萧耳也分享了她阅读《宝水》的感受,“我并没有读过很多乡村题材的小说,也没有相关的创作经验,有时候会对这类小说有点抵触,但我很喜欢《宝水》,因为这本书说乡村却不止步于乡村,里面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幻,有人性、人情、亲情,自然也就有了各种矛盾与纠葛,特别有吸引力。”

【2】用文学的方式再造故乡

“我在河南北部某个村庄长大,很小的时候便心向远方,直到慢慢走向县城,来到北京,离家乡越来越远,才意识到故乡的重要性。”乔叶说,刚写作时,她不希望别人看出自己的写作背景,“所以我不用方言,也不写地域特征,就怕别人看出我是河南人。”

乔叶的创作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写作十余年后,乔叶进入河南省文学院,成为专业作家,逐渐领会到经典创作的魅力,开始在《人民文学》等重要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在写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直到那时,乔叶才发现,故乡流淌在她的血液中,是她的精神基因,抛不掉也离不开,“如果不从我曾经生活过的村庄出发,我是写不出《宝水》的,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老家蒸馒头,每次蒸馒头都会留块酵头,发酵一锅馒头。这个“酵头”,永远是发酵最基础的支撑。故乡对我来说也是如此,哪怕这块“酵头”非常小,它的作用都很大。这里面有一种对照关系,即故乡养育了我们,我们用文学的方式再造故乡。”

钟求是从另一个视角剖析了故乡与文学的关系,在他看来,文学中的故乡是需要距离的,只有离开家乡到了远方,才会看到家乡的独特与珍贵,“乔叶从村庄到了县城,后来又到了城市,先在郑州文学院,又到了北京,离故乡越来越远。打量故乡的目光远了,却更精准了,写出来的东西更有种丰富感,我之前讲课时就说,创作不能只呆在一个地方,需要拉开一段距离回望故乡,产生更有力度的思考,这很重要。”

最短的是人生,最慢的是活着,读完《宝水》,再读《最慢的是活着》,萧耳看到了藏在乔叶笔墨中更深刻的东西。“《宝水》中有两个村子,宝水村个福田村,如果没有读《最慢的是活着》,我可能没办法想象,作者是怎样写出《宝水》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彻底解惑了,《宝水》中的九奶还有《最慢的是活着》中的老祖母,她们有着同一个原型,你的奶奶。”

某种程度上,书中的奶奶就是乔叶心中的‘母亲’,在她看来。《宝水》与《最慢的是活着》有很多相似之处。“《宝水》中的乡村女孩从小跟着奶奶,有着非常沉重的童年,长大后,她带着内心的伤痛来到宝水村,被这里治愈,《宝水》也因此称作‘治愈之书’;而在《最慢的是活着》中,主人公审视着奶奶那代女性的一生,逐渐开始理解他们,最后达成心理意义上的和解。”乔叶说,“但《宝水》的写作基调是静水深流,《最慢的是活着》中的情绪则更浓烈,大概是不同阶段的写作心境不一样,写《最慢的是活着》已经是17年以前的事了。”

乔叶签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