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无路向东无门?坐视立陶宛反华,欧盟在德国领导下到底路在何方?

向西无路向东无门?坐视立陶宛反华,欧盟在德国领导下到底路在何方?

00:00
18:03

德国,一个一言难尽的国家。

2004年5月1日,经过漫长的谈判和磋商,欧洲联盟正式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为新的成员国,从此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成员国。

作为欧盟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扩编,欧盟东扩不仅让欧盟实力更加强大,其触角也延伸到东欧腹地,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欧盟的本质。

一直以来,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联盟,欧盟从一开始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成员国主体的西欧各国虽然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盛极而衰也是名副其实的发达国家,稀松平常的高福利是其它国家望眼欲穿的存在。所以,能成为欧盟的一份子,对于很多穷国而言是不是祖坟冒青烟,而是诈尸喷烈火。

而当规模如此庞大的东欧国家成功加盟,大家才猛然发现,原来“欧盟成员国”不意味着绝对富裕,穷国也可以和富国觥筹交错。

而比鱼龙混杂更可怕的是,东欧国家的加入,让欧盟有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感觉,从此本就人多嘴杂的欧盟更加乌烟瘴气。

这种情况,早已让德国无语凝噎。

从欧盟的起家过程来看,德国无疑是名副其实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之惨烈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以前所未有的伟力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

硝烟散尽后,西欧大地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和隔壁东欧的苏联一跃成为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作为昔日国际政治舞台中心的西欧身在中间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这是比战火还要沉重的打击,所以西欧各国为了挽留实力和影响力一落千丈的局面,经过长期的痛定思痛,创造性地提出了“抱团取暖”的自救策略。随后以宿敌法国与联邦德国的和解为起点,于1951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为标志,欧洲一体化轰然起步。

虽然地形山海相间,国家和民族星罗棋布,但西欧自古以来却有着深深的“大一统”情节,无论是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拿破仑帝国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西欧推动“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努力都不曾停止。

只是,欧洲的热土上,孕育不出秦始皇般的人物,相比于同在蓝天下的民族认同,西欧人民更钟爱文明的多样性,于是欧洲一体化非但没有更进一步,反而更加支离破碎。

而地球人都知道,山头林立对文明发展终归是弊大于利,对此德国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深有体会,所以德国统一德意志乃至欧洲的意愿也比其它欧洲国家更强烈。

只是,德国的统一之路从来跌宕起伏,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实现统一后,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艰苦奋斗”,虽然重创了英法等宿敌,但自身也元气大伤,尤其是国土从54万平方公里锐减到35.76万平方公里。

国土作为体现一国实力的根本要素之一,不仅是孕育人口,布局三大产业的根本支撑,更是一定范围内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挤压”,毕竟资源和空间都是一定的,大家彼此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不仅失去了龙兴之地东普鲁士,更有工业基地西里西亚以及东波美拉尼亚,从此波兰和俄罗斯势力推进到家门口,首都柏林也从地理上的德国中心蜕变为德国“边境城市”,德国也不得面临着“天子守国门”的尴尬境地。

更可怕的是,为了惩罚德国,防止战后德国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德国国土在二战后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割占领,冷战开始后德国更是分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相继成立,也让作为“欧洲十字路口”的德国成为冷战对抗的最前沿。

虽然为了确保对各自德国的控制,更为了展示意识形态的优越性,美国和苏联分别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打造成面对面的窗口国家,并给予了强有力的援助,比如联邦德国被纳入美国“马歇尔计划”,为战后经济的复苏和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民主德国虽被苏联运走了大量机器,但苏联的支持也力度空前,再加上德国原有的雄厚基础,民主德国长期都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之外最发达的国家。

不过,支离破碎的德国,最渴望的还是统一,即便无法收回东普鲁士等故土,和民主德国合体终归是民心所向。但在美苏争霸的大框架下,德国从来人微言轻,而且对二战的心有余悸,是德国被警惕的重要因素,甚至欧洲煤钢共同体本意都是对联邦德国可能野心的限制。

而被美苏挤压的大环境,也迫使西欧各国抱团取暖的意愿更加强烈,再加上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利好,西欧的一体化一发不可收拾。

因经济联盟的“初心”,虽然法国和联邦德国是欧洲煤钢共同体的领袖,但经济实力更强的联邦德国无疑是无可争议的核心。虽然两国都是极盛一时的列强,所向披靡的帝国主义俱乐部成员,但“捷足先登”的法国作为海洋帝国与大陆帝国的结合体,走上了积重难返的殖民帝国之路。

相比之下,1871年才真正实现统一的德国虽然错过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浪潮,但赶上了科技革命爆炸的东风,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使德国迅速超越英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奠定了今日德国经济一骑绝尘的基础。相比之下,当失去了广阔的殖民地,英法虽有发达国家之名但却早已江河日下、大不如前。

所以,欧洲一体化也可以理解为德国“曲线统一”欧洲的谋篇布局。而因为其它成员国本质上都是德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所以圈子越大,对德国越有利,即便是“搅屎棍”英国,德国也照单全收。

本来在德法抱团取暖时,英国是不屑一顾的,毕竟作为反法西斯四巨头之一,英国在二战中居功至伟,即便被打回原形成为最大的输家,也依然端着“老绅士”的架子,对欧洲大陆的“土包子”们嗤之以鼻。毕竟有美国这个高富帅的亲戚,英国只需要从大爷的位置上顺势拜倒在美国的牛仔裤下,大家就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但问题是美国从来薄情寡义,尤其是对亲戚更是刻薄寡恩,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夺走英国的金融地位,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更是把英国一脚踹入了茅坑。

直到这时,英国才发现自己的可笑可悲,然后“低三下四”地要求加入欧共体。

对英国的“回心转意”,大家都非常激动,尤其是法国,一再表示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毕竟二战刚刚结束时,法国就曾力邀英国合体组建“英法合纵国”,但遭到了英国的拒绝和嘲讽。而今,法国当然不爽,并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可以说,英国加盟的一波三折,主要就是法国阻挠的结果,而最终的成功,则是联邦德国的一手推动。毕竟,法国怕英国抢风头,但德国不怕,因为英国经济再强也强不过自己,而且还能制衡法国,德国当然乐见其成。

但事实证明,凡事都是双刃剑,英国恶心法国的同时,也差点儿搅黄了德国的统一大业,幸有苏联的“冷眼旁观”,才最终推动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合体,而德国的统一也成为德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的历史契机。

欧共体虽然是经济联盟,但一来由于成员基本非富即贵,二来出于在美苏之间夹缝求存的需要,所以其整合程度和实力在其他国际组织中鹤立鸡群,而这注定会成为美国的有力挑战者。但因为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意识形态宿敌的存在,美国对欧盟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毕竟“马歇尔计划”已经将西欧各国纳入了美国主导的国际市场,庞大的欧洲驻军更是保证了对西欧各国的远程控制,所以美国并不担心欧盟的反戈一击。

1991年苏联解体后,欧洲一体化继续稳步推进。1993年,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最终生效,欧洲联盟横空出世。

欧盟成立后,随即开始了更加雄心勃勃的整合,特别是欧元的平地起雷,直接向美元石油霸权发起了有力冲击。因为自1974年建立的美元石油霸权是美国真正的霸权之基,简称命根子,所以美国当然要奋起反击。

再加上苏联解体后由于共同敌人的烟消云散,美国和欧盟也最终失去了同仇敌忾的前提,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矛盾自然更加尖锐,美国的轻抚也逐渐蜕化为一把把利刃尖刀。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欧盟传统宿敌苏联的继承人,俄罗斯反而可以争取,美国则成为处处使绊子的新敌人。欧盟,就在后冷战时期的新矛盾中迈向了又一个征程。但美国综合国力一骑绝尘,给欧盟设置的危机也更加关山难越。

除了科索沃危机的裹挟,希腊债务危机的欺骗,难民危机的积重难返,英国脱欧的筋疲力尽,欧盟在美国一次次的打击中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欧盟核心的德国面对摇摇欲坠的危局,表现出了历经沧桑的疲倦。

俗话说“敌人永远来自内部”,在静夜史看来,德国最大的危机不在于美国上蹿下跳的煽风点火,而在于内部的力不从心,这在反华问题上体现得尤其淋漓尽致。

诚然,作为西方国家,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黄种人大国的异类,首先从情感上难以接受。毕竟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尤其是西欧白人主导的国际秩序持续至今,是西方国家能在技术等优势下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巧取豪夺进而维持高水平发展的根本保证。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猛烈冲击这一秩序,所以尽管德国和美国矛盾丛生,但在反华问题上却同仇敌忾。

只是,这样的殊途同归,本质上是对美国的追随,这对于欧盟想要的自主性弊大于利,对于欧盟想要独立于美国之外的最终目标,则是南辕北辙。

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之所以出现这样匪夷所思的情况,在静夜史看来根源在于欧盟的核心,也就是德国,而主要因素则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德国太小了。

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惩罚,让德国的领土不断缩水,即便是经历了两德统一,德国国土面积也排在法国、西班牙、瑞典和挪威之后。

虽然德国的经济实力在西欧一骑绝尘,但不足以形成一手遮天的压倒性优势,在欧盟内部虽有领航之能却无转向之力。

所以在面对美国的打击时,欧盟内部才如此有心无力。因为德国太小,根本无法整合欧盟内部势力形成一致对外的统一立场,所以只能在各怀鬼胎中等待命运的安排。

另外,因为德国太小,欧盟也无法坐大,根本撑不起世界一极的大国雄心,所以再高程度的整合,欧盟也只能随波逐流。

其次,德国太弱了。

作为战败国,德国本土上至今仍然驻扎着数万的美国大兵,这也决定了德国至今仍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主权国家。

因为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德国在处理内外事务上有着深深的力不从心。

立陶宛反华,不管德国是否支持,最终结果都只能是支持。因为立陶宛作为东欧国家的代表,首先有“追随”苏联的前科,即便加入欧盟也不会得到真正的信任。既然如此,它们自然愿意“矬子里面拔将军”,在美欧之间选择美国做最后的后盾。即便知道美国可能比欧盟还不靠谱,但依然笃信“打狗还要看主人”,能把敌人唬住就是最大的安全感。

因此,立陶宛的反华,不为欧盟更不为德国,为的是自己的安全感,而它对美国的追随,极大地增加了欧盟内部的离心,但德国根本没有能力阻止,毕竟它更没有能力给立陶宛提供保护和支持。

最后,德国太怂了。

英国脱欧给欧盟成员国树立了极坏的榜样,连波兰也敢于和德国叫板,更让欧盟元气大伤,从此欧盟不仅损失钱包更损失有生力量。更可怕的是,当英国决定挣脱欧盟再度和美国你侬我侬,必将成为欧盟卧榻之侧的巨大麻烦。

所以,追随美国意志反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欧盟的避险之道。

而美国的巨大能量,似乎早已让德国吓破了胆,以至于“北溪二号”天然气工程也停摆,不敢拥抱俄罗斯共抗美国。

所以恨屋及乌,与俄罗斯“背对背拥抱”的中国就更不敢亲近了,反而要疯狂挑衅,为此甚至“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在德国看来,美国近在咫尺甚至就在本土,中国却远在天边更在万里之外,孰危孰安德国心知肚明。

所以反华是德国当前的最优选择,尽管是饮鸩止渴,尽管是作茧自缚,德国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毕竟相比于未来的前途黯淡,被美国当场去世才是最可怕和尴尬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彩虹似的甜橙

    欧盟扩容给东欧带来的变化,真是让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