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下上市公司如何做好ESG——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九十三期)

新规下上市公司如何做好ESG——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九十三期)

00:00
23:54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节能降碳工作的汇报

2. 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3. 沪深北三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4. 工信部等三部门: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

5. 浙江绿电绿证交易占国家电网经营区一半

6. 《陕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7. 我国氢能重卡首次进行长距离、跨区域运输测试

8. 理想汽车发布2023年ESG报告

9. 中德在绿色转型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深化合作

10.欧盟理事会通过新的工业排放条例,对电池碳排放提出更高要求

>>>专题碳讨

ESG信披逐步走向规范和强制,上市公司如何做好“第二财报”?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节能降碳工作的汇报

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节能降碳工作的汇报。会议审议通过《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更好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立足国情实际,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把握工作力度和节奏,保障好高质量发展的能源需求。

零碳解读:推动重大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有助于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2023年,我国出台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推动我国双碳工作从“单项控制”转向“系统控制”,此次审议通过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将为碳排放双控转变提供具体方案。

2.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计算了2021年全国、区域和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以及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供核算电力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参考使用。

零碳解读:碳排放核算主要有三种方法,其中碳排放因子法是应用最为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电力是我国各行业各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发布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可为市场主体核算自身因电力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提供参考和计算标准,提高我国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助力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3.沪深北三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指引》共6章63条,明确了规则实施、披露框架、具体议题等方面的安排。明确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公司自愿披露。

零碳解读:此次《指引》在披露制度和议题设置方面广泛参考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和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等国际标准和经验,并建立了包括乡村振兴、创新驱动等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引将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工信部等三部门: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

近日,财政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结合实际建设光伏发电、储能、充换电一体化的充电基础设施,并且每年达到最高目标的试点县最高可获得4500万元的奖励。

零碳解读:县域充电设施建设有利于扩大新能源汽车下乡消费和新基建投资规模,是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电动汽车的增多,大规模充电需求亟须充电站建设运营模式的创新。“光储充放”一体化电站可以借助光伏发电和电动汽车电池的储能功能,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良性互动,推动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保障电网安全。

B、地方实践

5.浙江绿电绿证交易占国家电网经营区一半

近日,记者从浙江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一季度浙江绿电绿证交易规模达596万张,约占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同期绿证交易规模总量的51%,折合电量约59.6亿千瓦时。今年1月,浙江发布绿电绿证市场化交易工作细则,为推动绿电消费和绿证交易提供了政策保障。

零碳解读: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外向型企业数量众多,在国际贸易中日益重视供应链绿色低碳情况下,浙江外向型企业通过购买绿电绿证的方式降低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此外,浙江绿电绿证市场化交易工作细则的发布也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绿电绿证市场的活跃。

6.《陕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4月15日,陕西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陕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要求紧盯铝、锌、镁等高能耗、高碳排放量产品的冶炼、生产关键环节,对标国家和行业准入标准,合理控制我省有色金属冶炼产能以及能耗、碳排放增量,带动全行业能效和碳减排水平提升。

零碳解读:有色金属是我国八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之一,推动有色金属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方案》特别提出要推动全产业链节能降碳,并明确了铝、铅、锌3个行业“十四五”期间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的目标。

C、企业行动

7.我国氢能重卡首次进行长距离、跨区域运输测试

4月17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近日两台氢能重卡从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油氢合建站出发,随后到达上海市青浦区青卫油氢合建站,全程约1500公里,跨越京津冀鲁苏沪6个省市,沿途在7座加氢站加氢补能。这是我国氢能车辆首次大范围、长距离、跨区域的实际运输测试。

零碳解读:氢气能源密度大、燃烧零排放,是理想的清洁能源,氢能汽车是氢能应用的重要方向,发展氢能汽车有助于弥补电动汽车长距离、高负荷运载短板,助力突破氢能全链条发展技术瓶颈,推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8.理想汽车发布2023年ESG报告

近日,理想汽车发布《2023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从“合规经营责任管理”“创新先行卓越产品”“包容关爱共同成长”“低碳运营绿色理想”“同心协力温暖社会”五个方面展示了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和成果。

零碳解读:电动汽车本身有助于推动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但汽车制造过程中尤其电池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理想汽车ESG报告显示,2023年,理想汽车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最大化践行低碳环保,并通过提高电池利用效率、与第三方建立合作回收模式等,最大限度地降低电池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

D、国际看点

9. 中德在绿色转型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深化合作

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德国总理朔尔茨会谈。李强指出,双方要打造新能源汽车、绿色发展等合作新增长点;朔尔茨表示,要深化绿色转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此前,朔尔茨先后参访了重庆的博世氢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和上海的德国材料制造商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

零碳解读:中德两国都是产业大国,且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在新兴产业方面有着广泛合作空间。此次朔尔茨参访的重庆的博世氢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和上海的德国材料制造商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分别为新能源和可持续领域产品和技术方案供应商,显示出两国在新能源和绿色转型方面合作空间巨大。

10. 欧盟理事会通过新的工业排放条例,对电池碳排放提出更高要求

近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了修订后的《工业排放指令》法规,旨在减少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促进能源效率、循环经济和脱碳。工业排放指令是欧盟监管工业设施污染的主要文书。受现有指令监管的设施约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40%,以及空气和水中污染物排放量的 20%。

零碳解读:近两年,欧洲加快推进自身能源转型和工业减排进程,以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国际新能源产品贸易。据悉,此次采矿活动和电池的大规模制造也被纳入该指令的范围,这意味着欧盟在电池制造方面将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水平。可以预见,未来欧盟对电池进口的碳足迹要求也必将进一步提高。

二、专题碳讨

ESG信披逐步走向规范和强制,上市公司如何做好“第二财报”

近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对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作出了明确规范,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

今年2月,在证监会统一部署下,沪深两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北交所发布《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开始明确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披露框架,环境信息、社会信息、公司治理信息的披露规则。相比征求意见稿,《指引》基本保留了原有内容,只适当放宽了部分披露要求,以缓解上市公司披露压力。

ESG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非财务维度衡量了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综合风险,加强企业ESG治理和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引》是我国首部系统性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规则,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标准和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ESG信息披露逐步由鼓励、建议走向强制时代

近年来,国内外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在绿色环保、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而非单纯的财务指标。作为一个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靠指标和重要价值体系,ESG信息披露逐步受到全球投资机构的重视。

2006年,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开始提及上市公司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并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愿披露社会责任的相关制度建设。2018年6月,A股正式纳入MSC新兴市场指数和MSC1全球指数,国际资本更为重视国内上市公司的ESG内容披露。其中,中国香港联交所自2016 年开始,便要求所有在港上市企业每年编制和披露ESG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高增长高消耗的模式已不再适应现阶段的要求,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及企业的共识。2022年,证监会发布工作指引,明确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在沟通内容中增加上市公司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此次《指引》明确提出,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的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4月30日前,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的出台将直接推动我国部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进入强制时代。

ESG报告和信息披露将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ESG报告发布和信息披露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ESG参与意愿增强。综合《中国上市公司ESG行业报告》和Wind数据,2020-2023年,发布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分别占当年A股上市总数的24.7%、24.3%、28.5%、35.2%,呈不断扩张态势。其中,央企控股、银行、非银金融等行业ESG相关报告发布率超80%,遥遥领先其他行业。

虽然上市公司ESG报告和信息披露率不断提升,但由于此前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统一的ESG信息披露规范和标准,上市公司报告和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很不统一,数据质量也参差不齐。贝壳财经发布的《A股上市公司2022年度ESG质量报告》显示,当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定性信息过多、只披露正面信息、缺乏第三方机构认证等问题。由此可见,公司ESG报告和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平衡性、可比性较差。

作为国内首部系统性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规则,《指引》的出台必将推动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规范化。《指引》明确,上市公司按照强制披露、引导披露和鼓励披露的层级,对不同议题设置差异化的披露要求。对于部分重要议题应当通过定性、定量方式披露,便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横向、纵向对比。

同时,《指引》还明确不同重要性议题的披露要求,界定了财务重要性的内涵,指出具备财务重要性的议题需按照“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四要素框架进行披露,以保持和国际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准则的衔接。同时,若上市公司认为《指引》设置的议题对其不具备双重实质性,应当进行解释说明。

此次《指引》信披规则和议题设置上参考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和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等国际标准,并立足于我国资本市场实际,设置了乡村振兴、创新驱动、气候变化、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和CCER交易情况等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

《指引》将重塑ESG市场生态,上市公司“漂绿”将付出更大成本

ESG被视为企业的“第二张财报”,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披露格式、指标以及市场监管,不少企业将ESG报告视为一种宣传手段或成绩展示途径,ESG信息披露缺少实质性内容并存在包装的嫌疑。

在披露框架方面,《指引》指出,对于具有财务重要性的议题,公司应当结合“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四个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和披露,对公司仅具有影响重要性的,应当按照对具体议题的相关规定进行披露。

同时,上市公司不仅需要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进行披露,而且还需要展示其为监测、预防、管理、控制和减缓这些影响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行动。这对上市公司ESG专业能力、信息系统建设、人才培养和资源持续投入等能力带来了考验。后续,上市公司需要积极对接《指引》披露规则和相关议题,高度关注后续发布的详细信披指南,参考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来完善自身的ESG报告和治理体系。

《指引》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统一的披露框架,并强调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和可量化,旨在提高信息可靠性和可比性。在此基础上,沪深北交易所将支持相关部门做好ESG评级、指数开发和投资等工作,增强上市公司的正向激励,推动构建良好的可持续生态。这意味着,上市公司ESG报告和相关信息将面临市场全方面的审视和评价,并由此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社会支持和资本市场青睐的关键评判。

此外,相比此前规则更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层面,此次《指引》明确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全领域的信披披露,尤其是环境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并旨在将上市公司ESG信披纳入绿色金融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强的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803882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