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陈宝国,欢迎来到心理学通识课。以上我们讲了班杜拉观察学习的思想,那么班杜拉在行为的动机方面持有什么观点?
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既强调个体的认识对行为动机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他的观察学习的思想。
他认为,行为的动机受个体建立的目标、期望的结果、以及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更愿意做那些自己能够办到,而且能够得到他期望结果的那些事情。
在影响动机的各种因素当中,班杜拉特别强调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效能理论。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成功完成某种特定任务或者行为的能力的判断。通俗来讲,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推测和判断,类似于:我觉得我行。
自我效能感是针对特定领域的,它不同于自信这种一般性的人格特质,想象一位学霸,各种考试都是前几名,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应对任何学习问题,这就是一种高的自我效能感的体现。这种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让他有力量克服学习当中的各种困难。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动机、努力程度、对困难的态度,和行为的效率等等。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动机水平高,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努力的程度也高,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困难上,行为效率高。
既然自我效能感影响行为的动机,什么因素又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主要有4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呢,就是个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一般来讲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例如,您在工作当中,多次都成功了,那么工作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高。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他考试总得高分,那么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高。因此过去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建立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的基石。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什么?是替代性的经验。替代性的经验是通过与自己能力接近的人认识自我,当我们看到他人,特别是和我们能力相接近的人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例如,和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创业成功会增强自己创业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强调榜样的作用,通过榜样人物的观察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显然班杜拉的动机理论融入了他观察学习的思想。
第三个因素就是言语说服。言语说服涉及到他人的鼓励和激励,来自家人、朋友、老师等方面的社会支持和积极反馈,也能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在言语说服方面,受人崇拜的人,受人尊敬的人,这些人他的言语说服的作用会更大一些。
第四个因素就是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积极情绪和良好的身体状态,会增加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相反,过度焦虑、抑郁、疲劳、生病,这些因素都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动机理论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健康、体育和工作等场所。例如,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怎么办呢?可以让他通过体验成功来达到,这种成功不一定是和别人相比,可以是和自己的过去相比,让孩子体验到自己比过去进步了,那么就能慢慢地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另外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能仅仅看学习成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利用这个长处让其体验成功,那么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
不断的成功,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体育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还可能会泛化到类似的情境当中。例如,篮球打得好,这种自我效能感可能会泛化到学习的情境当中,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孩子的兴趣爱好怎么来的?也是一样,做一件事情做好了做成功了,那么自我效能感就高了,那孩子慢慢就喜欢做这个事了。再比如说,在体育领域,当教练可以把训练的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先让运动员完成小目标,一点一点地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班杜拉认为个体对能力的信念,影响行为的动机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是不是愿意做某件事情。如果某件事情觉得自己能行,而且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人们就愿意去做了。
班多拉的动机理论启示我们,培养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非常重要,他还认为观察他人也会影响行为的动机,这强调了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外在环境因素对人动机的影响。总之,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整合了个体的认知因素和外在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复杂多样的行为。
好,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从下一讲开始我来讲讲情绪,谢谢您的收听。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