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铺挂帘对还是错?“有话好好说”更重要|九派时评

下铺挂帘对还是错?“有话好好说”更重要|九派时评

00:00
05:14

近日,网络上流传的一段短视频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一阿姨对在下铺挂帘子的年轻人进行拍摄,并称不让一位70岁的老人坐下,还呼吁网友们评评理。面对阿姨的指责,帘子里的年轻人没有丝毫理会。

这事让很多网友吵翻了。一些网友表示理解年轻人,认为购买下铺的乘客有权使用它,不让别人坐也是合理的,“那是人家订的下铺,让你坐是人情,不让你坐是本分”“这不是道德绑架么,不是谁发视频谁就有理”“这么理直气壮,我还以为她买的下铺呢”。但也有一些网友表示,以前大家会彼此谦让,现在一些乘客的不谦让是一种悲哀。

12306客服回应称,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围挡,不影响其他旅客情况下可以使用,但需要跟各位旅客协商好。此前关于“下铺不让他人坐”也引起过讨论,有关部门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买了下铺自然拥有了下铺的使用权。

就法理而言,这种“我的下铺我做主”的意识并不突兀。对拒绝共享自己拥有使用权的下铺的行为,横加鞭挞,并不合适。“协商”二字还是需要强调的。即便协商也无果,保持克制也具有必要性。

当然,一些人感叹“没地方坐”,这种情状确实存在,毕竟,在绿皮火车里,车厢设置的折叠边座数量有限,与卧铺人数相差甚远。有时想找个地方坐坐真的不容易,想在下铺坐坐,心情可以理解。从铁路本身看,包括对车厢整体设置进行改良——这意味着一场技术变革,很不容易。

既然错不在这些“挂帘派”,但何以年轻人“躲进小帘成一统”的表现,引发一些老年人的强烈不满呢?何以过去极少引发争议的领域,在今天也要因为“小事”撕裂不已呢?某种意义上,我们所看到的,也是卧铺语境中的“关公战秦琼”。

笔者这一代人经历过绿皮火车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80、90年代,乘客“借坐”于别人的下铺,是司空见惯的情形。尽管有的下铺乘客也会因为受到打扰——例如已经入睡了,却有夜间上车的乘客一屁股坐到下铺,妨碍自己的休息——而有不满情绪流露,但总体上,人们表现出的适度容忍,消弭了隐形的矛盾。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卧铺车厢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权利场景:不用跟下铺乘客商量就坐在下铺上,成为普遍的、被默认的“权利”,这种现象所组成的友好氛围极少被打破,并且在人心中形成惯性或定势:不让我坐,是不对的。

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这么想,他们用挂帘的方式为自己的下铺“上锁”。看似自私,实际上却是一种维权。众多年轻网友热衷分享坐火车卧铺自带“床帘”攻略,也表现了重塑“卧铺权利结构”的强烈意识。考虑到很多人优选卧铺就是为了方便自己、改善自己的存在空间,这种划定界限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对此,也不必跑到“过去的人比今人谦让”的逻辑上。

两种出发点的碰撞,怎么可能不整出点动静来?出于过激的立场来批驳“挂帘”者,怎么可能获得共识?

我们的公共交通设施或公共场所,长期默认了中国人相互礼让,并形成一种传统。但是现在,许多人的权利意识和边界感越来越强烈了。我们在更多的新闻中看到,在高铁这种代表中国最先进技术的交通工具,更是容易放大这种边界感。坦率地说,保持边界感,是礼仪的一部分,本身也是权利的体现,换言之,礼让精神和边界感本质上并无冲突,但是,强硬秉持单一思维却容易激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有话好好说”,在当下显示出更重要的价值。出现认知差异不可怕,可怕的是给对方“扣帽子”、用蛮力死磕。这样只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形成一个个死结。在公共议题上,我们要努力避免的正是这样的状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