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景区“民俗体验”接连被吐槽,“原汁原味原生态”更多只是想象

封面评论 | 景区“民俗体验”接连被吐槽,“原汁原味原生态”更多只是想象

00:00
03:29

蒋璟璟

近日,多地景区的“民俗体验活动”接连被网友吐槽。面对网贴爆料,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发布通报,网传游客在该县“花钱体验‘千人宴’全是花生毛豆”情况基本属实,涉事公司将对参与活动的游客给予全额退款。而就在前不久,游客在桂林“山里古寨”景点旅游时“被拖进洞房3分钟收费168”的话题也曾冲上热搜。

景区的“民俗体验”,本身就是个很可疑的概念。其与其说是一个活动,不如说是一个“项目”,其核心的逻辑,乃是“付费—游艺”。景区版的“民俗”,必然是一种商业化改造过的民俗。其一方面是选择性呈现、变形化演示;另一方面也必然是脱离了民俗根植、发生和存续的原生土壤。作为景区“布景元素”与“增值服务”而存在的所谓民俗体验活动,更像是一次主题秀罢了。

既然名曰民俗,那么必然是基于“特定的民间”,如果说地域是其最基本的条件,那么在此之上,显然还得有乡民、乡情、时机等等复合心理文化元素的加成。民俗,是自有其内在个性、规律秩序的,而不是一种随时可被调用、供人娱乐的“消遣”。此次事发的“千人宴”,据悉是当地黎族苗族宴席中的一种隆重礼仪,历史悠久,一般多在重大节庆、接待贵宾等重要活动中才会出现——而在旅游经济的热潮下,其成了日常上演的“常规节目”,自然难免失魂。

美其名曰当地“千人宴”,其实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旅游团餐。在旅游经济的大潮下,很多地方民俗被借用改造成收费体验项目,其迎合了旅人们关于“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浪漫想象。但殊不知,这种典型的“游客项目”,更多只是由景区运营企业所主导的“高仿民俗”,往往有其形而无其神。试问,全是花生毛豆的“千人宴”到底是不是千人宴?是也不是!就阵势之大、人数之多而乱,其或许可说是“千人宴”。可是,没了那份热情好客、熟络相亲的情感,又算什么“千人宴”呢?

景区的“离地化”“飞地化”,并非孤例。很多时候,人们不远万里奔赴的目的地,所看到的景致、所吃下的食物、所体验的民俗,不过是“游客专供”或者说“游客版”而已。想象中的“千人宴”,是民族风情、人间烟火;现实中的“千人宴”,是花生毛豆、相视无言。游客版的“千人宴”民俗不是民俗,其甚至说不上是合格的“餐饮服务”。在商言商,切不可失了诚信,更不要辱没了民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