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营收超200万美元 一个杂技团的“文化出口”之路

半年营收超200万美元 一个杂技团的“文化出口”之路

00:00
10:20

4月12日,四川遂宁射洪市文旅发展大会上,李仕奉捧着“射洪市2023年度文旅发展优秀企业”奖杯一脸灿烂,离他不足5公里外一个训练室里,春苗杂技团的孩子汗湿衣襟。

灯光下,属于梦想的光芒在微微闪耀,这不是李仕奉第一次代表杂技团领奖。这些年来,杂技团走南闯北漂洋过海,捧回一座又一座沉甸甸的奖杯,多次被评为“全国文化重点出口企业”,创汇数百万美元。

聚光灯背后,杂技团的故事仍在继续。时代瞬息万变,面对杂技表演艺术转型,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定位与价值,让杂技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活力?当我们回归杂技团本身,答案渐渐浮现。

民间到专业

从乡间小道走出来的杂技团

时间回到1986年,四川遂宁射洪县潼射镇,一个只有9个人的农家杂技团悄然成立,团长是李仕奉的爸爸李明柏。彼时李仕奉刚从资阳杂技团学艺归来,21岁的他成为团队台柱。

杂技团成立后的三个月,李明柏带着大家辛苦训练,准备了20多个节目,包括高车踢碗,对口含花、高台分梯、西洋灯塔等,准备一炮打响杂技团的名号。第一站选择在当时射洪复兴镇的复河乡,这里有一家电影院,能够容纳一千多人。

“事先给了20元钱的场地费,然后售票2毛一张,原以为大家会很喜欢,结果门票仅仅卖出去3.6元。”李仕奉回忆起当初那一幕,仍感沮丧。“不过我们仍然卖力演完所有节目,获得了不少掌声。”

第二次表演很成功,不过由于杂技团刚成立,节目不多,重复表演效果并不好,于是杂技团开始到处卖艺。从那时起,这个农家杂技团,从射洪出发,走遍巴山蜀水。

在对外演出的同时,杂技团积极参加各地比赛。1988年12月,杂技团在潼射乡举办的文化调演中崭露锋芒,被乡政府命名为潼射乡杂技团。1989年10月,杂技团被原射洪县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射洪县农村杂技团。此时,李仕奉也正式从父亲手里接过杂技团,成为团长。

成为团长后,李仕奉把杂技团改名为春苗杂技团,寓意着生生不息之意。

1991年,杂技团在重庆潼南演出合影。

1991年4月,为适应文艺体制改革的需要,遂宁市政府向社会招标,选择优秀剧团作为“遂宁市杂技团”,春苗杂技团以演出质量、服装、灯光、音响等诸方面优势一举夺标,被市政府命名为“遂宁市杂技艺术团”。

从乡间杂技团到被官方认证为专业团队,这条路春苗杂技团仅仅走了5年。

漂洋过海

杂技团开始“文化出口”

继承杂技团之后,李仕奉没有继承父亲的老一套。在他认知里,杂技团一定要走到更大的舞台。

“父亲比较喜欢传统的东西,而我更喜欢推陈出新。”在节目的编排上,李仕奉喜欢融入现代元素,例如杂技与茶艺、戏曲、舞蹈等融合,在表现形式上,他还乐于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

被命名为“遂宁市杂技艺术团”以后,春苗杂技团也告别农村市场,逐渐走进城市表演。1994年2月,经过李仕奉争取,春苗杂技团上海大世界娱乐中心签订了4月至6月的演出合同,共演出200多场,这个从遂宁走出来的杂技团,开始被更多人看见。

2013年,李仕奉在泰国演出。

出国表演的契机,出现在1988年。当年4月,春苗杂技团跟随四川内江杂技团在日本演出,受到日本观众欢迎。7月24日,春苗杂技团接受日本广岛县总务总长的邀请,再一次东赴日本,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友好演出,奉献了一大批“高、精、尖、险”为特色的优秀民间杂技节目。自此,春苗杂技团开始漂洋过海,搞起了“文化输出”。

经过李仕奉的改革,春苗杂技团逐渐融入了川剧变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了魔术等元素,不再单独依靠复杂而危险的动作吸引眼球。他们先后走进日本、法国、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在一次次表演中,春苗杂技团让射洪杂技之花在世界舞台上尽情绽放。

除商业演出之外,春苗杂技团还曾受文化部和四川省文化厅指派,派出演员作为文化使者,携川剧、杂技节目,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娜、苏里南等国进行文化交流。

春苗杂技团获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

2011年至2020年间,春苗杂技团多次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文化重点出口企业”。

春苗杂技团的培训基地的墙上,挂满了媒体对春苗杂技团的采访,每当有人来访,李仕奉便会满脸自豪地邀请客人参观,介绍起每一篇报纸内容来,如数家珍。

春苗杂技团荣获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工作先进集体

守正创新

融入文化内涵与城市记忆

公开资料显示,杂技是我国最早试水海外商演的艺术之一,也是早年为中国创汇最多的艺术门类。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杂技作为最早试水海外商演的艺术门类走出国门。

彼时,中国杂技以“技术至上”,屡屡受邀前往欧洲各国进行表演,在三大世界马戏节等比赛中,中国杂技也可以称为常胜将军屡摘桂冠,依托“中国热”在欧美国家兴起,“中国杂技热”也风靡国际市场。

但近十余年来,由于国际杂技表演潮流开始注重创意与艺术感染力,中国杂技“重技术展示、轻艺术表演”的形式开始逐渐显示出弊端。加之杂技演员培训青黄不接,中国杂技人面临新的思考。

“文化的形态发展越来越丰富,杂技要生存发展,既要坚持守正,又要不断创新。”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表示,杂技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的同时,还要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文化需求、体验需求。

在中国杂技需要打破瓶颈的阶段,2023年9月,春苗杂技团出国开始商业巡演,到2024年2月回国,在这半年的时间内,春苗杂技团营收超200万美元。

这个成绩如何做到?源于李仕奉是众多思考者中的一员,更是敢于付诸实践的人。李仕奉点开手机相册,映入眼帘的全是平时表演片段,有三国元素的“三英战吕布”,也有红色元素的“十送红军”,春苗杂技团在他的带领下,已经不仅限于杂技的技术表演,更是将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杂技之中,形成一个个剧本,一个个完整的故事。

不仅如此,通过多年在海外演出积累的资源,李仕奉将国内熟识的各个杂技团串联起来,虽然春苗杂技团仅有80多人,在需要杂技演员时,他通过网络“借调”人员,解决了人手紧缺的情况。

“借过来一起出国演出的演员我们给工资,不仅解决了演员收入问题,也解决了各个杂技团各自为战的问题,一举两得。”李仕奉告诉记者,如今杂技团寻找新鲜血液,也直接去各类艺校,大大缩短了演员培养的时间。

从演员培养到表现形式,李仕奉的改革有了不俗的成绩。21岁开始走出遂宁的他,59岁回到了遂宁这片故土,即将踏入花甲之年,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决心为家乡射洪创作一个杂技剧,目标人物是那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陈子昂。

“剧本初稿已经写好了。”说着,李仕奉掏出手机打开聊天框,记者见到聊天页面写着:李团长,大型杂技马戏《陈子昂奋命边关》初稿已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